食安创建“长沙范”之监管创新② 扫一扫,猪肉制品的前世今生查得到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辉霞

长沙一超市工作人员在冷藏专间对肉制品进行分切。 全媒体记者  周辉霞摄

  见过猪跑,吃过猪肉,但你知道,一块肉到底是怎样安全地端上市民餐桌的吗?

  正常情况下,长沙日均定点屠宰量生猪5500头。这些猪肉制品,集中屠宰加工后,通过105家肉类批发商和2319户零售经营户,走向千家万户。

  肉制品流通涉及多个环节,由多个部门监管,私屠乱宰、白板病死猪肉非法经营等顽瘴痼疾一直有存在。

  夜间屠宰,清晨上市,这是肉制品市场运营的作息时间。但这个时段与监管时段错位,带来监管难题。

  此外,外来肉品流入长沙,来源难清查,流向难追溯;零售环节检疫合格肉、“白板肉”混杂,难以分辨;消费环节索证索票难,等等问题,对加强肉制品安全监管带来了诸多考验。

  如何高效、精准监管好肉类市场,破解顽疾,一直是监管部门着力突破的难点。

  借助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搭建肉品交易智能监管平台,将屠宰、批发、消费环节的全部信息进行定向采集、智能分析和精确预警,用机器代替人工,借力科技手段提升监管效能。这是长沙市市场监管局面对这一食品安全考题给出的创新答案。

  “从破解难点、解决痛点出发,2019年底,长沙市启动了肉品交易智能监管平台建设,推出了‘三定点’(即:定点屠宰、定点配送、定点销售)+‘三监督’(即:追溯监督、预警监督、社会监督)的肉品管控模式,效果显著。”长沙市市场监管局食品流通安全监管处负责人介绍。

长沙市市场监管部门近年来持续强化对肉制品安全的监管。 周辉霞 摄

  监管成效和获得感从何而来?

  在长沙的部分农贸市场,摊贩在摊位上设置放心肉公示牌,张贴了“身份信息”二维码。消费者拿着手机扫一扫,该经营户的基本信息、所售卖的肉品检验检疫及屠宰来源等信息一目了然,并可进行手机支付交易。

  平台重点对未进货有销售、少进货多销售、进销严重偏离等异常行为进行监控,实时预警,强化来源和流向的管理,大大压缩“白板肉”混售等情况的出现。

  来源可溯,吃得放心,这是消费者获得的。

  大数据时代提升经营效益。对于入驻平台的经营者来说,平台实时收集肉品流转各层数据,确保从屠宰企业到消费者的全程可追溯,获客更多,是平台带来显性作用之一。平台构架的肉品B2B2C销售模式、与银行合作实现的聚合收单等功能,以及对销售数据的分析画像等,提升了经营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平台运行二个月后,本地定点屠宰企业生猪日屠宰量增加300 头左右,上升了15%。

  生意更好,成本更省,那就是赚钱,这是经营者乐见的结果。

  对于监管者来说,平台设置外地肉品销售企业和肉品入长备案功能,实现了主体备案、入长肉品的实时在线申报,监管部门全程可跟踪,能够有效防控不合格肉品的流入。

  更重要的是,平台首次突破性的实现了农产品智能非现场监管,破解了肉品夜间交易与白天监管错位的矛盾,降低了行政成本。

  创新成效:

  监管对象广,监管力量有限,一直是市场监管部门行使监管职能的矛盾之一。平台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人工智能,长沙的基层市场监管所不再需要每天安排一个干部下市场检查肉品的“二证”,通过网上巡查,便能实现。今年9月26日,长沙肉品交易智能监管平台,实现流转数据实时采集,获评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十大“智慧监管”创新举措之一。

【作者:全媒体记者 周辉霞】 【编辑:舒元臻】
关键词:市场监管 市场监管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