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星街上腊肉香|食刻长沙
文/大猛
寿星街美食秘密:老长沙往这儿钻
穿着时尚汉服的外地游客,爱挤到潮宗街拍照打卡,可进入潮宗街不远,有一条支巷名叫寿星街,却深藏另一番隐秘。这里没有网红奶茶店,也没有打卡标语墙,只有一处名叫晚清军机大臣瞿鸿禨故居遗址及鸿禨坪的纪念标识,贴着这处纪念标识有一家名叫“刚哥土菜馆”的小店。店门口飘出的腊肉香,常勾得过路游客鼻子发痒。 这家店面,大门常敞开,人声鼎沸,满屋子都是长沙“老口子”边嚼腊肉边吃饭,偶尔有年轻人混入其中,他们说,这里的饭菜就是真正的清清澈澈的老长沙味,不过也有缺点,就是这家店应该“禁烟”,年轻人,尤其外地游客特别忍受不了店堂内塞满抽烟的“老长沙”。
刚哥土菜馆的老板娘风风火火穿梭在各桌之间,黑板菜单上的字写得潦草又霸气:“椒盐虾”“腊猪脸”“全家福”,稍微来晚点,菜名就被粉笔擦抹掉一半。所以这家店要吃就一定要早点来。
最长沙的家常菜式吸引长沙“老口子”。廖美丽 摄
腊肉江湖:刚哥的“烟熏武器”
刚哥土菜馆的腊肉,是寿星街上能让人吃出乡愁的狠角色。我询问老板娘,你这里闻名长沙的腊肉、腊猪脸是从哪里进的。老板娘说,是老板的哥哥嫂子在星沙专门熏制的,正宗长沙味。说着就将腊肉切片下锅,和鹿茸菌炝炒,油脂混着菌香直冲我的鼻子,一口下去,咸香里带着微微的烟熏味,嚼得我眉毛跳舞。
有食客吐槽:“刚哥土菜馆里的腊肉,这烟熏味真的是要香死个人!”转头又赶快追加一盘腊猪脸,边啃边嘀咕:“干香型,肉感足,长沙味就得这么‘喋’!”生怕下手晚了,这腊猪脸就不给脸了,因为人人都想点,下手晚的,抢不到。
全家福火锅:小雨春寒里的救赎
长沙的春天总爱阴雨绵绵,这时候钻进刚哥土菜馆,点一锅“全家福”才是正经事。蛋饺、肉丸、炸肉皮、冬笋片,全泡在清亮的汤里咕嘟咕嘟翻滚。藕丸是老板娘手打的,外皮吸饱汤汁,咬开却脆生生,混着热汤下肚,寒气瞬间被逼出七窍。
隔壁桌的老爹爹吃得满面红光,筷子一撂:“这家土菜馆比大商场的连锁店扎实多了!”说完又舀了第三碗汤,全然不顾老伴的白眼。
锅气玄学:小炒界的“扫地僧”
刚哥家的厨房不大, 却收拾得索索利利。小炒黄牛肉、芹菜炒猪肚、干锅肥肠,样样都充满“锅气派”。大火猛油,食材在铁锅里翻飞,端上桌时似乎还带着噼里啪啦的爆裂声。
食客们一筷子接一筷子,吃得满嘴油光却停不下手:“奇怪,明明都是普通菜,怎么比我家炒的香十倍?”老板娘倚在柜台笑而不语——秘诀?大概就是灶王爷偷偷给这口锅开了光。
歇过气来的刚哥对我说:他年轻起就一直从厨,曾是新华楼岳阳分店的厨师长,1994年就在中山亭清泉包子铺那里开了九元店、刚哥土菜馆,疫情期间就关店了。去年才搬到寿星街,昔日的长沙“老口子”闻讯,就是住在河西,也要跑到寿星街重尝一筷子腊猪脸。不过搬到寿星街,店子已大大缩小,在中山亭时,请了6个厨师。到了寿星街,店子缩小,只能备几桌饭,厨房就是刚哥自己主厨,再另外请了一个厨师。问老板生意这样红火,是不是还要扩店。老板娘伸过头来对我说:“这样的生意,已经很饱和了,我们不想扩店,也不想宣传。我们两公婆都是五六十岁的人了,好好做好这家店,就已经很满足,很有成就感了。”
其实,我想确实是长沙的好味道,就应该流传更久远,让更多人知道。
超览楼往事:齐白石欠的作业,刚哥用腊肉还了
最后,我还想多说几句题外话。说来有趣,寿星街刚哥土菜馆旁边的超览坪,曾经是晚清名流雅集之地,这里曾在晚清民国时期砌有一幢三层楼高的超览楼。1911年春天,王闿运、黄自元、齐白石等人在房主瞿氏的邀请下,在这里赏樱花、赏海棠、吃宴席。齐白石还被老师王闿运布置了画《超览楼禊集图》的作业。结果齐白石拖了28年才交卷。这幅图,现在珍藏在北京,潮宗街相关负责人其实可以复制一份刊刻在寿星街边。
如今的超览坪早没了海棠树,但刚哥土菜馆的腊肉却成了新的“历史见证”。食客们嚼着腊猪脸,大可遥想齐白石当年:“要是他尝过这腊味,画里怕不是要多添一盘菜?”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