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漫步之二:总在心头忘不了

与几位老友到长沙南城游走,回来好多天了。有两处地方,总在自己眼前浮现,抹不去,忘不了。这是两处与书有关的地方。一处是孩子们念书的泰禹小学。一处是市民们购书与读书的德思勤24小时书店。

作家一行在泰禹小学合影

那天,一走进这个小学,我的眼睛就不由得睁大起来,面前的校园,太美了!仿佛走进了一个童话世界。学校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特殊时期开学的。一进校园,就见到一个童画味极浓的一排供孩子们洗手的洗手池。一条用彩色马赛克装点的飞龙架在水池上面。一个个水龙头就安在这条龙身上。校园开阔、洁净、美丽。有草坪、树林、雕塑。几栋建筑,分工明确。整个校园,设计者匠心独具地把它装扮为一只腾飞的鸟。虽是小学,竟有体育馆、美术馆。更使你无法想到的,还有泥塑工坊。我们来到时,见到很长的一个工作台上,许多孩子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玩着泥巴,塑着自己喜欢的各种动物和人物。只见一坨坨泥巴,在一双双小手里,不一会就变成了形态生动的狗、猪、猫……穿过这个工作台,我们走进了他们的泥塑作品陈列室。一条长长的龙舟上,排列着数十个形态逼真地泥人雕塑,正在奋力划桨呐喊。陪同的老师问我:“你猜猜,这龙舟有多长?”我看了看,答道:“六米左右。”“对,六点一米。寓意孩子们的节日:六一。”“这都是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我问。指导老师很是自豪地告诉我:“全是孩子们的作品。我的作品,放在那边呢。”我们跟着她,来到了陈列她的作品的木架前。其中一组一男一女一孩子的雕塑,神态生动得令人至今难忘。这位女老师坦露心迹地告诉我:“这一男一孩子,是我最亲的人。其中的那个女的,像我吗?”啊,我似乎一下明白了什么。她的创作是从她最亲的人、自然也是最熟悉的人开始啊!这陈列室里,还有一个烧制泥塑的炉子呢!真可谓全副武装。

泰禹小学的校园美丽,泰禹师生的胸怀更为开阔!他们的老师还带着孩子们、带着孩子们的作品走出国门,先后到日本、荷兰访问、交流……听着,看着,这些,那些,在我心头掀起波澜。许多往事,止不住地往心头涌!六十多年前,我和面前洋溢着幸福笑容的孩子一般大的时候。在家乡的一座小学念书。春荒时,每日清晨,吃一点蔬菜拌一点糠粉煮的糊糊去上学,中午挨饿,到下午放学走回家时,双腿饿得发软。六年级,全班其他同学,都戴上了红领巾,成了少先队员。唯有我……这时,学校里要把我们班,建成红领巾班。班主任老师,也是少先队员辅导员,找我去,不解地问我:“你怎么这么不上进,连入队的申请都不写呀?”我“哇”的一声,在老师面前哭了:“我家里穷,交不起三角六分钱的红领巾费呀!”老师沉默了。后来,他为我代交了三角六分钱红领巾费,使我成了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面前泰禹小学这美丽幸福的景象与六十多年的我上学时的景象,交替在我面前涌现……我们中华大地,这片古老的国土,这一个甲子间的变化,是多么的翻天覆地呀!

我正在校美术馆欣赏孩子们的作品时,突然有人领着一位女士走到我的面前。“我当年演过你的作品呀!”“这……”我一下愣住了。她告诉我,她几岁的时候,在花鼓戏《碧螺情》里演过女主角金竹的女儿欢欢。一段往事,于是又浮现到了我的面前。那年,《山道弯弯》在文坛着实火过一把。一时间,电影、电视剧、京剧、歌剧、广播剧、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戏一齐把这部小说改编上演、上播、上映。河北梆子还晋京演出。湘乡县、望城县花鼓剧团分别将其改编为花鼓戏《碧螺情》与《新螺女》上演。湘乡县改编的《碧螺情》,连演百场不衰,获得省里的大奖。“你是湘乡的?”我问。“不,我是双峰的。当年,我们县的剧团也演这个戏。”岁月如流水啊!当年这位只有三、四岁的小演员,如今已是四十大几的大嫂了。这次意想不到的相遇,送给我意外的惊喜,也让我无比的感叹!

就在这座学校不远的地方,有一家书店,名叫德思勤24小时书店。顾名思义,是一家全天候不关门的书店。创办者有一个极具思想高度的口号:为城市点一盏不熄的灯!

德思勤24小时书店 为长沙点亮一盏不熄的灯

走进这家书店,见到面前的场合,我惊讶了!曾经,我到过北京、上海、广州的一些书店,场面这么大,环境这么雅的,还真不多见。店里,除陈列着不知多少万册书籍之外,还有若干个供来店读书、品书者使用的环境优雅的场所。书店创办者是一位取有男性名字的女士,叫高毅。她告诉我,书店所在地,是一个高端的创意小区,汇集了从天南海北怀惴着美好梦想来的年轻人。夜幕落下,他们中的许多人,就走进了这里,整夜整夜的,在这里思考,在这里完善他们的创意。这里是他们创意落地的前沿阵地。这里是他们圆梦的福地。

人老了。常常会触景生情,回想往事。我十七岁进军营。在部队迷上文学。可连队里只有一个一、两千册图书的阅览室。那点书,很快就被我啃完了。驻地在海边,不远处有一个劳改农场。农场有一个图书室,书比我们连队图书室多。为此我常常往那里跑。为了方便看书,我送给了管理员一双部队发的军鞋,被人告发后,说我送鞋给劳改释放犯,立场不稳,遭到警告处分。当兵的,每月六元钱津贴费,三个月还要家里寄上十元钱。实在无钱购书。只好一有假期,就往离驻地不远的汕头市跑,钻进那里的古旧书店看书,常常是席地而坐。一看就是大半天。回来时,买上一些旧杂志。记得当时的《人民文学》,新的是三角八分一本,别人看过后送到这里,这时卖出去是每本八分。别人说:“旧的呀!”我说:“我没有看过的,都是新的!"

面对面前硕大优雅的书店,回味自己当年读书的往事。那个书店创办者的口号,又浮现在自己面前:为城市点一盏不熄的灯。真是感想连连:这是一盏助年轻的创意者圆梦的灯,这是一盏使广大市民增长知识与智慧的灯!

谭谈,中国著名作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生于湖南涟源,1959年进厂当徒工,1961年参军。1968年复员回煤矿,先后做过电焊工、矿区宣传干事、记者;1978年调《工人日报》当记者,同年调入《湖南日报》文艺部;1984年调湖南省作协任专业作家;1985年当选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后任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1995年,当选湖南省文联主席。并先后担任中国文联全委、中国作协副主席;主要作品有《风雨山中路》《山野情》《山道弯弯》及《谭谈文集》等;2002年,被评为湖南省首批优秀专家。

【作者:谭谈】 【编辑:王智勇】
关键词:雨花区 雨花行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