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大学生大山支教“侗人心弦”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2月3日讯(全媒体记者 刘俊)“胡子哥哥、玫瑰花姐姐、嘟嘟姐姐……你们明年还来好么!”今天一大早,长沙学院音乐学院师生就接到了来自怀化大山里的电话,电话那头,是刚满7岁小晨晨。这是他们“童声侗听”公益课堂的学生。

  自2018年以来,长沙学院音乐学院师生组成的“侗人心弦”筑梦实践团多次来到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通过侗族民歌数字化保护、民族演艺节目扶持、留守儿童公益课堂、村校与校团共建实践基地、大学生公益旅游倡起等形式,助力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侗人心弦”筑梦实践团为通道留守儿童们开设侗族民歌传承的公益课堂。均为学校供图

  童声合唱团会唱自己的民歌了

  “老师,我对音乐不是很懂。”“老师,这个音调好好听”……在“童声侗听”公益课堂上,孩子们高高举起小手向“老师”提问。“侗人心弦”筑梦实践团师生对通道县多所小学展开了侗族民歌教育支援活动,还为平日村、都天村、皇都村、横岭村、岭南村等村寨的留守儿童们开设侗族民歌传承的公益课堂。截至目前,团队支教受益的儿童人数达到4000余人。

  今年,带着编撰的侗族童谣教材《童声侗听》,筑梦团师生来到了红香希望小学,通过讲小故事、游戏的方式,教小朋友对照教材,识别乐谱、认识乐器,唱侗歌。“我们根据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征,选择契合的歌曲素材,歌曲内容既有经典传统侗族民歌,也有经过改编与再创作的童谣、通道转兵红色歌谣等。”团队老师介绍,教材中的歌曲均附有相应的二维码,通过二维码扫描能在线上看到“指尖上的音乐云课堂”,大大提升了歌曲学习的便利与效率。

  如何让孩子们的梦想生根发芽?筑梦团从公益课堂的孩子选出“好苗子”,组成童声“侗”听合唱团,通过系统学唱侗族民歌以及加强表演训练,带领孩子走向舞台。《筑塘歌》《敬酒歌》……孩子们演唱的歌曲赢得了现场观众的掌声。据了解,童声“侗”听演出已达40余场,观众人数达3万余人。

筑梦实践团助力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筑梦乡村助力新发展

  长沙学院音乐学院先后与通道县平坦乡平日村、都天村、横岭村、岭南村签订了村校共建协议,并在各村挂牌“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以求持续开展音乐文化传承与文化扶贫工作。为更好地了解侗族文化,筑梦团成员前往皇都侗文化村观摩戊梁歌会,百里侗乡的青年们身穿节日盛装,在此吹笙踩堂,对歌唱戏,热闹非凡。通过近10天的侗寨采风调研生活,同学们学侗语、唱侗歌,并结合专业所学,助推当地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其中,侗语版《唱支山歌给党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让人重温红军战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光辉历史,重温革命先辈用理想和信念丈量的伟大远征。

  “将民俗文化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既能传承民族文化,又可以拉动周边村寨的乡村旅游经济,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通道当地实景演出负责人杨光老师说,同学们的演出让整个侗寨有了青春的气息,体现了非常好的专业素养。

  “学院在教学模式改革中不断探索增强音乐与舞蹈教育针对性和应用性的有效路径,构建音乐与舞蹈专业教育’三台三同三力‘教学模式,即培养载体讲台、舞台、平台三台合一,培养过程师生同向、同频、同行,培养结果专业力、创新力、适应力三力发展,有力促进了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与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音乐学院副院长谢萍介绍,“三台”是培养载体讲台、舞台、平台三台合一,讲台是音乐与舞蹈学专业应用型人才育人主载体,通过舞台教师们可以进行现场教学,有机会让学生登上舞台,展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修为,在社会实践基地和科创新基地等平台上,音乐与舞蹈专业学生在老师指导,把歌唱在人民心中、把舞跳在祖国大地上;“三同”是培养过程师生同向、同频、同行,师生共同体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实现“教学相长”和师生共同发展;“三力”是培养结果专业力、创新力、适应力,基于“三台”,通过“三同”,通过师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从输入学习到输出学习,将“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刘俊】 【编辑:李卓卓】
关键词:乡村振兴 长沙学院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