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剧《半条红军被》7月9日首演 用朴素的叙述弥漫崇高
长沙晚报6月21日讯(全媒体记者 尹玮 通讯员 唐波 胡昌斌)民族歌剧《半条红军被》是湖南省、长沙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作品,目前正在紧张有序地排练。该剧主创阵容强大,编剧任卫新、作曲杜鸣都是业界鼎鼎有名的大家。两位老师会运用怎样的艺术手法将“半条被子”的故事搬上舞台呢?快跟随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的步伐到长沙歌舞剧院一探究竟。
任卫新:拿出一万字背后要看上百万字
在《半条红军被》的排练现场,编剧总是“神出鬼没”的存在。这不,台下传来他幽幽的一句“我撤了,红军马上要顺利会师了,正欲罢不能呢”的招呼,编剧任卫新又回去改稿了。
反复推敲、追求完美是任卫新的工作理念。他介绍:“剧本在文旅部的专家论证会上已经得到了比较高的评价,但是在项目推进的时候,我们仍然不满足,又对剧本进行了大量调整。”随着刘一祯、王宏伟、杨小勇、张卓等一大批国内一流演员的加盟,任卫新又对剧本进行了结构上的调整,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升华。这项打磨打磨又打磨的工作,在任卫新看来并不枯燥,相反他很乐意去做。
任卫新是军旅出身,因此《半条红军被》对他而言绝非空中楼阁、凭空想象的军旅戏,而是有着真实生活经历“兜底”的作品。仅就打枪这个小细节而言,任卫新就表示:“你问我打过什么枪?你就说我什么没打过吧?当年打靶能打到96到98环,现在老了。”话音一落,那双惯常拿笔的手熟练地端起了剧组用的道具枪,那架势真是英姿飒爽。
在剧本创作的过程中,任卫新查阅了很多资料,用他的话说:“拿出一万字,背后要看上百万字。”任卫新故纸堆中还翻阅出了不少早已失传的红军歌谣,并再度赋予了它们艺术生命。“韭菜花开一杆青”“桐籽花开心儿红”“新打梭镖两面光”,这些原汁原味的老歌词,被任卫新完美地融入到剧情中。这些清新优美的歌谣,也正符合任卫新多年创作的风格,他说:“我写了几十年歌词,我一直坚持一点,用朴素的叙述弥漫崇高。”
《半条红军被》取材于发生在汝城县沙洲村的“半条被子”的感人事迹。作为编剧,任卫新是如何看待重大史实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呢?他表示,“半条被子”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几句话就能说清楚。但作为一部戏剧,几句话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放到更大的历史背景中去讲述。为此,任卫新选择拉开来写,平常搜集整理的很多红军故事,这次都派上了用场。
杜鸣:始终拥有一颗对音乐的赤诚之心
《半条红军被》作为一部歌剧,离不开音乐。编剧任卫新与作曲杜鸣是老相识,大家以“心知肚明”的谐音称呼他俩的合作为“新知杜鸣”。杜鸣在创作时运用了具有湖南特色的花鼓戏元素,给文字填补了大量的色彩,两人配合十分默契。
杜鸣告诉记者:“湖南的民族音乐丰富多彩,有很多很好的民歌。让湖南的民族民间音乐在《半条红军被》里得到展示,这也是我作为一个湖南作曲家的责任与使命。能为家乡的文艺事业尽一点微薄之力,是我对家乡这片土地的一种报答。”
杜鸣在排练现场可是大忙人,除了和编剧讨论唱词外,指挥也找他,导演也找他,演员也找他。
指挥王燕请杜鸣现场为新唱段编创复调。杜鸣一边说着“燕指考我了”,一边坐上琴凳。只见他稍加思索,一首乐曲就在指尖流淌而出,大家无不心悦诚服。“我当年复调学得还行吧?”弹完,杜鸣小声说道。大家瞧,他虽已是才名远扬的大作曲家了,却还有一颗对音乐的赤诚之心,时不时要暗暗表扬一下自己。见此情景,王燕也打趣说:“杜鸣老师是最慷慨,也是内心最荡漾的作曲家。”王燕告诉记者,无论什么样的感情,只要戏剧节奏需要,杜鸣都能在音乐里给出完美的效果。
杜鸣不光根据戏剧文本作曲,还能随时针对舞台表演的状况调整音乐。这种对待艺术的严谨、专业的态度是杜鸣的音乐能感染观众的重要原因。在导演黄定山看来,杜鸣在作曲时已经先把戏演了一遍,有这样的作曲,他导演起来可是太愉快了!可黄定山有时也会给杜鸣挖坑,因为剧本修改而把谱好的曲忍痛割爱。这时,杜鸣总会笑着说:“我就是给你盖盖子的,咱俩是挖坑和盖盖,正好!”
杜鸣为了艺术效果敢于突破常规编曲,有时编出来的曲难度极大。主演王宏伟就说:“杜鸣老师是真敢写。”作曲的精益求精、不拘一格,源于杜鸣对艺术效果的极致追求,对演员来说虽极具挑战性,却也是挑战高峰的难得机会。至于效果如何,那就等7月9日的首演见分晓吧!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