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瞄准“三重向度” 推动“双减”标本兼治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被冠以“史上最严减负令”,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一年多来,湖南坚决落实“双减”政策决策部署,加强统筹协调、深化系统治理、狠抓工作落实,目前已取得积极进展和初步成效。但在推动“双减”政策走深走实的过程中,还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攻坚克难的任务依然较为艰巨。笔者认为,要想标本兼治,还需瞄准“三重向度”。
第一重向度:
全面落实“双减”政策,
让“教育内卷”按下暂停键
聚焦“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和“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两个关键,截至2022年6月底,湖南已经压减了4518所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校外培训得以明显降温;全省中小学基本实现了校内课后服务全覆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加强。下一步,要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着力破除“剧场效应”,让“教育内卷”按下暂停键。
一是全面抓好校内减负增效。要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统筹加强作业管理、推动课后服务提质升级等方面下功夫,促进学生回归校园、回归课堂。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教学相长,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在“压总量、控时间”的基础上,进一步“调结构、提质量”,实现作业设计质量全面提升。要进一步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坚决摒除以作业辅导为主的导向,充分挖掘本地本校潜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求。
二是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从供给侧发力,从管住教师开始,继续保持高压态势,深入开展在职教师违规培训专项治理,重点加强对“一对一”“一对多”等地下违规培训的治理,彻底重塑校外教育培训生态。以推进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分类管理为着力点,理顺管理体制、健全设置标准、严格审批准入、强化日常监管。
三是全面加强政策宣传引导。统筹协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开展“双减”政策宣传,始终贴近家长和学生,加强正面引导,鼓励加强舆论监督,增强宣传实效。要加大典型经验推广力度,宣传推介一批先进事迹、先进个人,交流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动形成省、市、县、乡四级媒体联动宣传的良好氛围,强化社会各界对政策的深入理解和大力支持,切实保障政策落地见效。
第二重向度:
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为“教育减负”提供驱动力
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必须打好教育综合改革“组合拳”,为“教育减负”提供持续驱动力,缓解因教育资源不均衡、学生全面发展不强劲、普职发展不协调等带来的教育焦虑。
一是扎实推进招生制度改革,促进教育资源均衡,为“教育减负”奠定坚实基础。要严格执行公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同步招生、超员摇号以及公办民办普通高中同步招生等要求,着力解决“掐尖子、挖兜子(挖老师)、树牌子”等破坏教育生态的问题,推动学校潜心育人,从“抢好生源”向“教好学生”转变。深入实施“小升初”微机派位,大力推行中考“指标到校”政策,着力缓解家长焦虑、稳定家长预期。同时,深入实施多校划片、教师轮岗、集团化办学、县管校聘等举措,促进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二是稳步推动考试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减负”提供基本遵循。要树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和科学的教育评价观,综合考虑学生年级、学科特点等因素,分类灵活选用考试方式,科学全面评价学生。不断完善学习过程评价与考试结果评价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加强学生学习过程评价,鼓励实践性评价。可采用课堂观测、随堂练习、实验操作、课后作业等方式开展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即时性评价,通过定期交流、主题演讲、成果展示、学生述评等方式开展阶段性评价。小学一、二年级可综合采取趣味游戏、口语交际、戏剧表演等寓考于乐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考核。创新评价工具手段,积极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学习情况全过程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评价。切实加强“双减”政策背景下中考命题的研究工作,不断提高命题质量,确保依标命题、难易适度、教考衔接。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中考和高考评价体系,促推学校招生工作从简单“招分”调整到科学“招人”,引导基础教育从“单纯育分”转变为“全面育人”。
三是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为“教育减负”提供有力保障。深入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加快推进标准化中职学校建设。严格对标高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优化高职院校布局调整。按程序推进优质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独立学院合并转设为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大学,不断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持续推进中高职衔接五年制人才培养改革,以不断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
第三重向度:
加强社会系统治理
给“教育提质”打造硬支撑
教育问题是社会问题在教育系统的反映。现阶段,我国的发展还不充分、不平衡,社会压力传导到下一代造成了过度的教育竞争,并衍生出一系列“增负”的动因。要解决过度教育竞争的问题,还需通过社会系统治理拓宽社会流动渠道,让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职业的老百姓都能更好地分享教育改革发展红利,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通过以下三个层面来协同推进,为“教育提质”打造硬支撑。
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夯实教育公平基石。我国近些年推动实施的脱贫攻坚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覆盖全民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建设等战略举措,推动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逐步向橄榄型转变,有力提升了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让百姓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提升县域普通高中整体质量,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是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克服“五唯”顽瘴痼疾。各级党委政府应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严禁下达升学指标或片面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教师,为“教育提质”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改革用人评价,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氛围。
三是健全完善家校社协作共育机制,优化学生成长环境。家庭和社会要优化孩子成长环境,家长应多与孩子沟通感情,引导孩子发现个性、启迪智慧和享受快乐,从而养成良好品德,培育自律习惯,让孩子“一生都被童年治愈”。要进一步推动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理性确立孩子成长预期,努力形成社会减负共识。
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是多种原因相互交织产生的结果。因此,“双减”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必须注重当前和长远相统一。我们应该也必须坚信,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标本兼治,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者单位:湖南省教育厅)
原文刊发于《湖南教育》2022年8月B刊总第1192期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