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就地过年不是“居家过年”
符晓波
日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北京市以外的省份,明确提出“不得随意禁止外地群众返乡过年”等“六不准”要求。这些要求直戳防疫工作中的热点、难点、痛点,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引起民众强烈共鸣。
在国家及有关部门“就地过年”的倡议下,各地群众积极响应,自觉自愿留在常住地过年,这一点难能可贵,值得各地鼓励、引导并加强保障。但个别地方在执行防疫措施时,层层加码、各行其是,一些省区内县市之间加设门槛,城市内处处要提供核酸证明,一些地方对景区、经营场所一关了之,变相限制群众合情合理的户外活动,不仅增加了基层防疫成本、降低了防疫效率,还增加了社会矛盾。
地方防疫措施层层加码、设置五花八门的门槛,打着落实防疫要求、为群众健康安全着想的幌子,其实是给就地过年的群众添堵,是为了图省事而进行的粗暴、过度防疫。这不仅与中央科学防控、精准防控的要求相违背,更是对防疫责任和压力的一种转嫁,是懒政、缺少担当的表现。
就地过年不是“居家过年”。当前疫情防控仍在进行,对疫情的警惕性不能降低、防控要求不能降低,但需要更科学、更精准、更细致,对群众的合理诉求要给予满足、对群众生活生产权益要给予保障。无论是《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还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一系列新闻发布会,都对防疫工作作出了具体安排。只有依法依规地把各项举措做实、做细、做专业,对“懒政式”防疫、“加码政策”等及时纠偏,才能交出一份合格的返乡防疫答卷,让这个特殊年有“年味”,有温暖。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