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油脂厂变身长沙新地标 | 山水洲城记

相链区块链

9月19日,第三届长沙市旅游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宣布:本届大会将于9月25日至26日在天心区举行。届时将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西文庙坪首开区、油脂厂改造、夜游天心阁将作为大会观摩项目。目前三大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相关准备工作,未来将陆续与广大游客见面。

在文旅资源丰富的天心区,三大项目何以脱颖而出?它们对于长沙未来文旅产业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今日起,“山水洲城记”推出“快乐长沙 阁下天心”第三届长沙市旅游发展大会系列报道,和各位读者一探究竟。

橘洲君探访的第一站是位于劳动西路和湘江中路交会处的油脂厂改造项目。这是长沙中心城区为数不多的工业遗存,有近90年历史。改造后,昔日的长沙油脂厂将化身“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市新地标。

从地铁3号线灵官渡站出来,映入橘洲君眼帘的是一组新旧交融的建筑群。前排的是一栋新建的玻璃幕墙建筑,后方的是两个胖胖的巨型圆柱体。如果不是事先得知此行目的地是油脂厂旧址,恐怕橘洲君也很难猜到这两个圆柱体的真实身份是油罐。

因为站位视野,橘洲君第一眼只看到了两个油罐。如果深入其间细细数来就会发现,这里的油罐不是两个,而是大大小小足有十二个之多。

从空中俯瞰,十二个油罐的标志性红顶十分醒目。均为王志伟 摄

十二个油罐是什么概念呢?长沙城发集团油脂厂项目负责人苏峥告诉橘洲君,油罐的改造利用在国内已有成功案例,如上海油罐艺术中心、佛山油罐咖啡厅等,但论油罐数量,它们都不及长沙油脂厂项目的“十二金刚”。

“十二金刚”不仅数量惊人,而且门路自成一家——过去它们储存的是食用油,而上海、佛山的油罐服务的是燃料油。

这一切的开端要从1936年说起。长沙文史专家陈先枢介绍,这里最早为中国植物油料厂股份有限公司所有,公司在长沙成立了办事处和油厂。湖南和平解放后改组为华中油脂公司,1971年定名长沙市油脂仓库,1981年成立长油油脂公司,民间习惯把这里称作长沙油脂厂。如今,改造项目特别设置了专题展览,系统介绍长沙油脂厂的发展历程。

长沙油脂厂工业遗存发端于1936年,相关展出即将对外开放。

因为厂区历史悠久,这十二个油罐并不是同一年代建成的。只要看看它们外墙的斑驳程度,就可以轻易辨认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十二金刚”本身就构成了一部鲜活的长沙工业发展史。

橘洲君在现场找到的最年轻的油罐,可以追溯到2001年7月31日。23年时光拂过,油罐外部铭牌上的文字尚清晰可辨,就连“保管员徐建武、信贷员康淑媛”的名字也保存了下来。橘洲君开玩笑地和负责人说:“如果能把两位请回来一起见证油脂厂项目的新生,那可太有意义了!”不知道看到这篇推文的朋友,能否帮橘洲君找到两人呢?

现在买油都是买桶装油,但这种包装方式出现得很晚。过去城市居民吃油得拿容器去粮油店打散装油,这就是“孩子都会打酱油了”的由来。长沙油脂厂也设有经营门市服务市民。项目改造中,门市的一面墙被完整保留了下来,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

过去长沙粮油店的散装油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答案是它们先被集中储藏在油脂厂的油罐内。尽管很多人的记忆里并没有这些油罐的身影,但它们曾经的确和每一位城市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但正因这样的用途,当20世纪90年代桶装油出现在市场并逐渐发展为主流后,这些油罐渐渐失去了用武之地。并且因为城市不再需要为食用油兴建油罐,这些油罐是拆一座少一座。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这些巨型油罐,桶装油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恐怕很难想象,曾经为了解决百姓吃油的问题,我们付出了多少努力。

所幸这些油罐作为长沙重要的工业遗存,不仅保留了下来,而且即将焕发新的活力。

走进项目的第一道风景线是一面红砖残墙,墙顶高低不平、起伏如山,整体并不完整。橘洲君起初还以为这是还没完工,结果得到的回复是:“就是这样设计的!残墙作为历史的见证,保留下来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过去的存在和变迁。通过保留残墙的原始风貌、材质和结构,来展现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价值。设计方案由湖南大学魏春雨教授亲自指导完成!”

残墙上的砖都是货真价实的“老古董”,是从以前的房子、围墙上拆下来的手工砖,和今天机制砖工艺还不同,有一种奔放不羁的粗犷感,特点非常明显。有的砖上还刻有文字、符号等标识,不过因为岁月痕迹,橘洲君一时竟无法辨认,还是路过的工人师傅道出天机:“刻的是‘前进’啦!”

工人师傅还说,当时拆砖的时候有部分标识保存较好的砖块,主要用于残墙旁边的油脂厂业务楼重建。果然,橘洲君在一楼外墙上见到了这部分砖块,它们标有五角星和表示批号的数字,是长沙名产红星砖。旁边那些没有标识的砖块,也都是拆砖得的老物件。“这些砖块有五六万片,质量非常好。我们全部用到建设中,让大家可观可感。”苏峥说,这叫修旧如旧。

业务楼一楼的外墙红砖上标有红星符号,仍清晰可辨。

为什么要把油脂厂业务楼拆了重建呢?原来,耸立江边的老业务楼有7层之高,而这一带是长沙重点保护的视觉廊道,要保证能从天心阁上望到对岸岳麓山优美的山脊,因此视觉廊道上的建筑物都要控制高度。拆除重建后,新业务楼只有3层,视野更加开阔。

如果说业务楼重建体现了人文关怀,那么油罐改造则充满了技术含量。

过去油罐的底部是砂砾基础,这样才能克服储油温度、载荷变化产生的变形影响。但以后是人在内部空间活动,油罐底部就要注浆改为结实的混凝土固化地面。同时承重也由新添的钢结构立柱、横梁等支撑。这样一来改造后的油罐乍一看还是旧时模样,其实受力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苏峥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解释说:“大家现在看到的油罐就像一个保温瓶。保温瓶盛水靠的是内胆而不是外壳。油罐岁月侵蚀的罐体就是一个外壳,真正决定结构安全的是里头的内胆。”

也正是这样的技术支撑,为油罐后续的进一步改装创造了条件。比如油罐既没门也没窗,要开门开窗都得切割罐体,如果还靠罐体受力肯定不现实。结构改造后,才能根据用户需求进一步改装。

油罐内部改造,以钢结构支撑。

油脂厂改造项目对于长沙而言,有哪些意义呢?

一是保护工业遗存,填补类型空白。

互联网上有一种误解,认为长沙是网红城市而缺少工业支撑。之所以会有这种错误印象,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外地游客活动较多的市中心区域很难直观地感受到长沙的工业文化,而游客又几乎不会去工厂云集的产业园区参观。在这种情况下,油脂厂改造就有了填补空白的重要作用——外地游客想要感受长沙的工业文化,位于黄金地段的油脂厂无疑是交通最方便的选择,有着88年悠久历史的它也很具有说服力——长沙工业底蕴的确深厚。

说到底蕴深厚,其实我们看到的油脂厂改造项目只是一个笼统宽泛的称呼。这一带过去是六铺巷老工业区,除了长沙油脂厂还有湖南电梯厂。橘洲君最初看到的那栋玻璃幕墙建筑就延续了电梯厂厂房。再加上红星砖,这一个项目就连接了长沙多种工业类型。

二是串联“一线四片”,留住城市记忆。

油脂厂改造项目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点,它是天心区“一线四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线四片”指的是新下河街、西文庙坪、下碧湘街、油脂厂片区沿湘江东岸呈带状展开,这是长沙古城历史风貌的典型代表。

站在业务楼天台,苏峥指着北边告诉橘洲君,那里就是下碧湘街了。一条劳动西路相隔的下碧湘街和油脂厂虽然算两个片区,但属于同一个城市更新单元,遵循同样的有机更新理念,即“尊重城市肌理、保留原始布局、留住老记忆、注入新活力”。

而往西看,则是岳麓山、湘江、橘子洲。从天心阁到岳麓山的视觉廊道是长沙千年文脉的核心。彼时山、水、洲、城的元素在此交汇,不正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动写照吗?

长沙油脂厂工业遗存地处临江黄金地段,山水洲城的空间关系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是探索新消费业态,打造文旅集聚区。

苏峥介绍,为迎接旅发大会,长沙油脂厂工业遗存将开放局部空间。而对于未来运营的具体情况,橘洲君从长沙城发集团了解到更多信息。据悉,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长沙城发集团引入文和友,共同组建合资公司负责项目运营,通过导入新消费场景,在长沙“街巷烟火味”和“精致新生活”中实现新与旧的碰撞、沧桑与潮流的对话。

其中,十二个油罐的新消费场景尤其惹人遐思。最大的罐体高度、直径均为12米,但圆柱形空间究竟如何开发利用,是餐厅、酒吧、咖啡馆,还是书店、美术馆,抑或是影院、剧场,一切都有待探索。不过“十二金刚”赋予了这种探索丰富的多样性,通过廊道把油罐相连的设计也为游客串门提供了方便。

油罐内部独特的圆柱形空间如何适配新消费业态,是挑战也是机遇。

在长沙油脂厂正对湘江中路一线,布置了一个斜坡大草坪,视野开阔,目之所及长沙许多文旅王牌尽收眼底。长沙城发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长沙油脂厂工业遗存、橘子洲、《恰同学少年》、杜甫江阁、太平街、贾谊故居、裕湘纱厂……长沙城发集团将努力把这些文旅资源串珠成线、连点拓面,努力为长沙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赋能。”

记者/尹玮 赵紫名 袁莎 聂映荣

编辑/刘丹 校读/欧艳

初审/彭培成 终审/文波

【作者:尹玮 赵紫名 袁莎 聂映荣】 【编辑:彭培成】
关键词:第三届长沙市旅游发展大会;油脂厂;城市地标;工业遗存;文化旅游;新消费场景 第三届长沙市旅游发展大会;油脂厂;城市地标;工业遗存;文化旅游;新消费场景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