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让传统戏曲焕发时代新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家谈”专栏
刘婷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跃的现代文化,是湖南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丰富资源和深厚基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我们要答好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两个融合”命题,持续擦亮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跃的现代文化这“三张文化名片”。这是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我们传统戏曲焕发时代新韵指明了道路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正确处理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守正创新,是在遵循事物发展本质要求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形成新认识、进行新创造、推动新发展。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守正是本,创新为要。守正就要守立场之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新就要创方式之新,创作有温度有深度、有新意有创意的戏曲作品,从传播内容、方式双向结合,开拓戏曲发展新境界,铸就戏曲新辉煌。
近期,长沙戏曲呈现蓬勃发展的新气象。长沙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创排的湘剧《夫人如见》、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创排的花鼓戏《花猪司令》双双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湘剧独角戏《大归》入选全国首届小戏小品展演,花鼓戏《新刘海砍樵》、湘剧《聂小倩》等沉浸式演出成为文旅新爆款,“长沙花鼓戏”抖音号直播火热,湘剧走上时尚T台,掀起传统戏曲的新热潮。站在新起点上,我们应继续坚持守正创新,活态传承,推动湘剧、花鼓戏等传统戏曲以更加多元、更为丰富的艺术表达,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
二、守住根本,创作人民的文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传统戏曲的传承创新,要守住“人民性”这一根本。
“社会主义的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湘剧《夫人如见》以谭嗣同妻子李闰的生平为素材,成功塑造了一位从传统的“旧道德”走向现代“新风尚”的女性形象,传达“今日谋强国者,匹夫匹妇皆有责”的深重国家大义和社会担当。花鼓戏《花猪司令》以宁乡市草冲村的花猪为素材,讲述遗传学研究生朱花花,助推宁乡花猪产业发展的励志故事,在乡村振兴之路上唱响“奋斗才是无悔的青春”赞歌。湘剧《大归》讲述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女会员唐群英在丈夫和女儿过世后,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坚定走向自由与独立的新人生出彩之路。花鼓戏《新刘海砍樵》、湘剧《聂小倩》书写了“自由”“爱情”这两大恒久主题,饱含了从古至今人们心灵深处对于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600多年的湘剧和200余年的花鼓戏,包含着我国古代尤其是湖湘大地丰富的社会知识,人民群众高尚的道德情操,中华民族的美学思想,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表达形式,对于正在构建精神文明现代化的我们来说,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三、积极推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传统戏曲的创新,一是要实现创造性转化。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创造性转化需要对传统文化采取批判性继承的态度,有扬有弃,扬长避短。对传统戏曲进行符合时代精神的改造,赋予新的价值内涵,使其在新时代发挥新作用。二是要实现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创新性发展需要根据时代发生的新变化和面临的新问题,持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容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
一部优秀的戏曲作品是优质的价值内核和优良的技术形式的有机结合,达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探索性、时代性的高度统一。戏曲是好米,要在新时代把它酿成最美的酒,需要从当下现实维度出发,对戏曲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理性、科学的鉴别态度,将古老的内容按照现代人喜闻乐见的风格和形态,进行时尚化的提取、加工、改造,形成古老与时尚深度融合的新内容。
《夫人如见》是近代历史题材湘剧,古老声腔与现代音乐的融合,如梦似境的平行空间舞台都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东方式美学。《大归》作为湘剧独角戏,巧妙利用现实与意象的“三重门”设计,进行一次有意义的舞台探索。《花猪司令》是现代时尚花鼓戏喜剧,农村题材都市化,民乐加电音演奏,融入抖音直播、手游、动漫装扮等潮流元素。花鼓戏《新刘海砍樵》、湘剧《聂小倩》、湘剧与时尚T台跨界碰撞、“长沙花鼓戏”借助互联网平台“破圈”等,都勇敢突破了传统镜框式舞台的表达逻辑和叙事风格。“环境式戏剧”新样式,打造出既美观又充满科技感、时代性的舞台空间,让观众突破剧场时空边界,沉浸式感受新国风和新中式美学的魅力。这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效弥补了传统戏曲演艺的不足,契合观众多层次的观演需求和多元化的价值追求。
(作者单位: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