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区域协同,让“田间地头”的声音直达立法机关

相链区块链

  “以前觉得立法是‘高大上’的事,离我们老百姓很远。现在,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我们不仅能提意见,还有希望看到自己的建议被采纳,真正感受到了‘人民当家作主’。”宁乡市黄材镇立法信息员、松溪村村干部杨艳娟说。3月27日,长沙市人大常委会黄材镇基层立法联系点“1+5”区域协同乡镇立法信息员业务培训会及乡镇联席会议召开。来自黄材镇、沩山乡、横市镇、龙田镇、巷子口镇、沙田乡的近百名立法信息员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作用,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落地生根。

  立法信息员的角色转变: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以前我们村干部主要是处理村里的日常事务,对立法工作了解不多。现在,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我们不仅学习了法律知识,还能直接参与立法意见征集,更深入地参与了法治建设。”参与拍摄宣传短视频《村民提立法意见?能行不?》的王艳辉这番话,道出了许多基层立法信息员的心声。自2024年8月黄材镇基层立法联系点与周边五个乡镇签订“1+5”区域协同框架协议以来,一支由人大代表、司法所干部、网格员等组成的94人立法信息员队伍迅速组建起来。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农家小院,通过屋场会、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群众对法律草案的“原汁原味”意见。“我们每周三都会开展‘群众日法律宣讲’,网格员拿着通俗易懂的法律知识读本,逐条解读法律草案,收集群众意见。”黄材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金华介绍,这种“立法联系点+网格”的收集意见模式,不仅提高了群众参与度,还确保了意见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区域协同机制的创新实践:从“碎片化”到“系统化”

  “以前各乡镇的立法意见征集工作相对分散,缺乏统筹。现在通过‘1+5’区域协同机制,我们实现了信息共享、资源互补,形成了工作合力。”横市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陈敏在联席会议上分享道。黄材镇作为牵头单位,统筹协调区域协同工作,其他五个乡镇作为协同单位,共同参与立法意见征集、调研学习、专题讨论等活动。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建立信息互通平台,六个乡镇实现了立法动态、典型案例、工作成果的共享。“我们今年承接了4部法律法规的立法意见征集工作,由黄材镇牵头制定全年工作要点,各协同单位共同参与,形成联合报告。”金华介绍,这种协同机制大大提升了意见反馈的质效。

  法治宣传的转化与实效:从“纸上谈兵”到“落地生根”

  “我们提出的‘加强乡镇红色文化、历史底蕴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建议,得到了长沙市人大常委会的重视。”沙田乡党委委员、人大主席刘军自豪地说。自“1+5”区域协同机制建立以来,六个乡镇共形成高质量立法建议近50条,推动基层声音“原汁原味”直达立法机关。这些建议不仅聚焦应急措施、档案管理、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共性诉求,还结合地方实际,提出了具有普遍性、典型性的立法建议。“我们联合基层法庭、司法所,将‘法言法语’转换成‘民言民语’,让群众看得懂、听得明白、提得出意见。”沩山乡党委委员、人大主席刘伟强介绍,通过发放法治宣传册、开展普法活动等方式,六个乡镇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氛围,提升了群众的法治意识。

  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未来展望:从“试点探索”到“示范引领”

  “基层立法联系点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平台,是推动法治建设的重要抓手。”宁乡市人大法制委主任罗桂华在联席会议上表示,下一步,六个乡镇将继续深化“1+5”区域协同机制,提升立法建议质量,创新普法宣传形式,打造特色法治经验。“基层立法联系点是法治建设的‘神经末梢’,更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线窗口’。”龙田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龚学军表示,六个乡镇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为长沙法治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从“旁观者”到“参与者”,从“碎片化”到“系统化”,从“纸上谈兵”到“落地生根”,黄材镇“1+5”区域协同机制不仅激活了基层民主法治的源头活水,更诠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当代内涵。未来,这一创新机制将继续发挥乡镇基层立法联系点示范引领作用,为法治长沙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 【编辑:黄丽心】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