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针走线,青春“00后”守护古老非遗|青春长沙,Z世代入职记①

相链区块链

编者按:高校毕业季,也是青年择业时。青年与城市的相遇,是一场双向奔赴。随着长沙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推出越来越多的青年友好政策,更多的年轻人选择长沙、就业长沙、爱上长沙。

目前,“Z世代”(通常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正在成长为各行各业的新生力量。即日起,本报联合各区县人社局,推出“Z世代”入职记系列报道,把视角转向走上职场的“Z世代”,了解他们选择长沙的不同理由,看看面对新职场、新岗位,这一届年轻人的所思、所得与所感。

伍锡文正在制作拼布艺术手工作品。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游 摄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8月14日讯(全媒体记者 周游 实习生 汤佳怡)持一根细细的绣花针,手旁是一沓碎布片,伍锡文目光专注,随着针线在手中灵活穿梭,一枚拼接成椰树花纹的布艺书签便缓缓在她手中呈现。今日,记者在湖南雨花非遗馆见到伍锡文时,她正在制作拼布书签。

今年6月,23岁的伍锡文从湖南女子学院服装与设计专业毕业,入职雨花非遗馆,成为了一名拼布艺术项目研学导师,一头扎进这门古老的非遗技艺中。

“我从小爱做手工,大学期间学的就是服装与设计专业,和拼布艺术可以说有着前世今生的缘分。”虽然入职仅两个多月,但伍锡文与非遗结缘已有两年多。大学期间,想要找份兼职工作的她,来到了离学校很近的湖南雨花非遗馆,成为一名实习老师,学习传统编结和拼布艺术。毕业后,怀着对非遗艺术的热爱,她顺利通过湖南雨花非遗馆面试,成为了一名研学导师,一头扎进了300多项非遗之中。

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一头是Z世代青年,一头是传统文化,当青春的面孔与古老的非遗碰撞,这既是时序更替,更是薪火相传。

“目前正值暑假,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接待前来参加社会实践的青少年,以及开学后的非遗课程研发。”伍锡文告诉记者,研学导师既要掌握非遗的相关知识,将非遗与研学旅行进行结合,开发出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更要突出趣味性才能吸引孩子们的目光。比如,他们设计了用两块灯芯绒布料拼在一起缝制布娃娃的课程,孩子们都很喜欢。

如何才能让非遗“护”得好,“活”起来“传”下去?记者了解到,从2016年起,湖南雨花非遗馆每年都会启动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开设“三点半课堂”“非遗公开课”“非遗特色课程”,以“一所学校抢回一门技艺”“校园非遗日”、高校非遗讲师培训等点面结合的形式,推动非遗教育普及,让广大中小学生接受非遗传承教育。

“每次上完课,孩子们都津津有味不忍离去,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事。”伍锡文记得,自己第一次走进校园,站上非遗课程的讲台时,一度紧张到念错学生名字。随着经验增长,她如今在课堂游刃有余,成了拼布艺术项目负责人,除了完成日常的课程研发外,还带领着30多名大学生,负责排课、督课,并实时解决各种突发问题:“许是性格使然,我很少因为工作原因而内耗。这个过程很历练人,我觉得自己成长很快。”

“我是永州人,大学在长沙生活了四年,对这座城市非常有亲切感。毕业后,不少同学和我一样选择在长沙求职、生活,我喜欢长沙厚重的历史人文底蕴,也热爱这里的烟火气息。”作为一名职场新人,伍锡文笑言,很喜欢这份忙碌的工作,非常幸运能成为一名非遗守护人,更开心成为一名新长沙人。

【作者:周游】 【编辑:李卓卓】
关键词:00后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