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长工 ——原浏阳县委书记陈再仁的二三事
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会永远把他记在心中。
2022年9月11日,长沙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代理主任,长沙市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浏阳县委书记陈再仁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92岁。纵观他的一生,经历坎坷,颇为传奇,但始终初心如磐——
他出身农民、做过长工,当上县委书记也不改本色;田地底子薄、缺肥料,他带领全县上下千方百计将粮食产量推至最高水平;他是基层干部,却一年三次被《人民日报》作为典型推介;他对群众有求必应,对自家却不存半点私心;他退休后大方支持家乡搞村级基础建设,自己却时常穿着粗布衣服……
日前,记者到陈再仁的老家葛家镇玉潭村和他曾蹲点的荷花街道牛石岭村,采访乡邻和村民,并走访与他共事多年的老同志。在他们的讲述中,几十年来的故事如在昨日,“人民的长工”陈再仁早已深深刻在人们心中。
文/图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罗时茂
长工干部
他是贫苦农民出身,一生保持农民本色
金秋时节,稻浪翻滚。
昨天上午,葛家镇玉潭村龙潭片,村民指着稻田前的一栋普通民房说:“这就是再仁书记的房子。”
透过玻璃,屋内刷的是白墙,无任何装饰,天花板上简简单单地吊着一个节能灯泡。
“房子就像他这个人,内外都是普通的,跟我们一样。”82岁的乡邻郑子明说。
郑子明回忆,陈再仁一家兄弟姊妹有6个,他是老大。因为家庭贫困,他年少时做过长工,给人放牛。1950年,20岁的陈再仁被选拔参加土改工作,走出龙潭。此后,陈再仁在浏阳政坛耕耘多年,1977年至1983年任浏阳县委书记,之后还当选为长沙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在郑子明的印象中,这位老兄为人低调谦和,“当了县委书记,还经常走路回来,穿的还是打补丁的衣服。路上碰到了我们也是笑眯眯地打招呼,没有一点当干部的架子。”末了,他又补充一句:“跟对待自己的兄弟姊妹一样。”
也正是这样,郑子明夫妇几乎从不喊他“书记”,而是喊“再哥”。
“他是贫苦农民出身,一生都保持农民本色。”不善言辞的郑子明说,陈再仁没有自私自利之心,一心为群众,是党的好干部。
挑粪干部
他带头挑粪提高粮食产量,生产队从吃不饱到超额交粮
“没有架子”“跟我们一样下田做事”……9月14日,在陈再仁曾经蹲点办队的荷花街道牛石岭村花树组和严家组,提到陈再仁,上了年纪的村民都印象深刻。
现年70岁的周保秋当年任严家生产队队长。他回忆,有一年元宵节后,陈再仁带领县委办干部到原牛石公社净溪大队花树生产队蹲点办队,以花树生产队为主,以严家生产队为辅。
“当时都吃不饱饭,陈书记说首要解决吃饭问题,提出‘以粮为纲,把生产搞上去’。”周保秋说,两个生产队田地面积差不多,陈再仁鼓励两个队“大干一年,比拼一下”。
村民们当时只晓得按老套路种田,陈再仁找到低产的原因,发动大家千方百计提高稻田肥效。
补充肥效的重要方法是施肥。“陈书记和办队干部从县里来从不‘打空手’,每次都是挑大粪,每个人一挑就是两担,我们叫‘打驳’。”周保秋打着手势说,“挑一担走几里路放下,再返回去挑另一担,这样反复,从县里来花树生产队有12公里,他们挑着上百斤的担子走24公里,要半天时间,偶尔才用板车拉。”
为了增加肥力,春夏割草沤肥,秋冬上山扒枯叶或进城筛煤灰、扫地灰下田。同时大力搞冬修,改造低产田,把小丘改成连片大丘,把弯绕的河道改直,想方设法增加田地面积。
“不管是割草、挑粪、施肥,还是犁田、种地、清渠,他都跟大家一起,甚至干得还好些。”周保秋说。陈再仁把这里当成家,除了回县里开会,就驻扎在生产队搞生产。
“他不是嘴巴上办队,而是真的带头下田。”南环村柏树组与牛石岭村相邻,89岁的村民陈许钦还清晰记得陈再仁办队的情形,“对周边的生产队帮助也很大。”
第二年,粮食亩产就翻了番。除留足口粮外,两个生产队都上交8万多斤粮食给国家,“任务只有一万多斤,当时想都不敢想能交这么多。”周保秋说。
后来,浏阳氮肥厂投产,有了化肥,加上杂交水稻的推广,产量就更高了。1982年,《人民日报》先后3次推介陈再仁的典型事迹。当年9月4日以《浏阳人民的长工》为题,报道了出席党的十二大的代表陈再仁。报道称:纵观浏阳全局,1977年以来,陈再仁担任县委书记以来的浏阳,经济发展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六年时间,粮食产量每年递增5000万斤。今年,粮食总产可望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如今,斯人已去,但陈再仁带领县委办干部种的示范田还在。
牛石岭村党总支副书记冷青敏带领记者来到方方正正的示范田边,“陈书记早在40几年前就开始搞高标准农田建设了,这些田至今没改过。”
实干干部
他出点子出力还出钱,让生产队甩掉“酱油队”帽子
粮食要增产,搞活经济也迫在眉睫,特别是花树生产队。这是全县最贫困的生产队之一,也是陈再仁将花树定为自己联点的原因。
花树有多穷?“我们有两顶帽子,一顶叫‘酱油队’,一顶叫‘找钱队’。”今年77岁、时任花树生产队队委会成员的宋光华说,因为集体经济弱,社员干一天的工价是两毛六,只够买一瓶酱油,所以叫“酱油队”。另外,大部分社员辛辛苦苦干一年,不但没钱带回家,还得倒贴钱,又叫“找钱队”。
宋光华至今还记得陈再仁第一次开会时语重心长的话,“他跟全队人说,要争气,穷不是好事。”
他勉励村民,只要齐心干,花树一定会翻身。
干事先打基础,陈再仁带领生产队建起了堆肥的灰棚、囤粮的保管室、养牛的牛棚,又发动村民养猪、搞稻田养鱼,还发展多种经营,开办红砖厂、硝厂,种药材等经济作物,还自己出钱买了两万多株金桔苗子帮生产队办金桔基地,村民们感叹“没见过这么好的干部”。
“这些都见了效!”宋光华记得,当年就解决了吃饭问题,也不用倒贴钱了,还有村民高高兴兴杀猪过年,“这在当时是很罕见的。”
发展经济也立竿见影。1977年,工价提高至八毛多,生产队的凝聚力和村民的干劲都更足了。到陈再仁蹲点4年离开时,工价已经提高到一块三毛多,成为全县示范村。“彻底帮我们甩掉了‘酱油队’的帽子。”宋光华说,“这是拼命拼出来的。”后来,他被当时的湘潭地委抽调至湘乡办队,“我用的就是陈书记的办法,不客气地讲,对当地还是作了一定贡献的。”
正因为如此,他对陈再仁格外感恩,“搭帮他带领我们改变了面貌,社员没人不夸他是好干部。”
作为一名老党员,宋光华还专门用5页纸记录了陈再仁在当地办队的经过,取名为《回忆共产党的好干部浏阳人民的好领导》,为的是让后辈们记住老一辈的奋斗历史。
他在文章中写到:希望有生之年再跟老书记聊聊天,就像老熟人一样。得知陈再仁逝世的消息,宋光华怅然若失,“陈书记是真正的好人,真正的好干部咧。”
清廉干部
他对群众有求必应,对自家不存半点私心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陈再仁退休后回到了葛家,周保秋一次去探望,意外发现“他还牵着牛在犁田”。
今年1月份,周保秋最后一次去长沙探望老书记,发现他已经从狭小的分配房搬到了儿子买的新房里。“还是很简陋,4间房就摆了4张床,没有其他家具。”
“爱人是农村户口,没有工作,全家就靠他一个人的工资;退休后,也是靠他的退休金过日子。”原浏阳县政协主席罗克崇与陈再仁共事16年,他用四个字评价老领导:无私、正派。
当年,眼看陈再仁独自住在县委安排的单间里,下乡回来经常赶不上晚饭,生活也无人照料,县委干部们呼吁帮他爱人解决户口问题好进城,被陈再仁拒绝。“他说我家解决了,还有更多人怎么办?别人会怎么看?他就是这么过硬。”罗克崇说,在硬气的同时,他又很体贴。
他习惯睡觉前到亮灯的办公室看看加晚班的同志,说一声“不好意思,你们吃哒累”。“有书记这句话,大家都很有干劲,不觉得累。”年轻时写过不少材料的罗克崇说,一次在加班赶第二天的会议材料,陈再仁豪爽地做东买来一瓶浏阳河酒和花生米犒劳大家,“大家晓得他家里的情况,都吃不下。”
他培养的干部很多,对群众更是有求必应,但对自家不存半点私心,子女、侄儿没有安排照顾一个。
他自己勤俭节约,穿粗布衣、补丁裤,但对老家玉潭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总是很大方:村民们走了几十年的石子路,是他带头捐款改成水泥路;村里建学校、修引水工程,他都慷慨解囊……
“他就是一心为公。”玉潭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学赛说,他永远记得十几年前“再叔”交代他的一句话:你管了一个村,就要管好这块地方,要把村里的事做好。管不好、做不好,就是不称职。
他表示,将牢记“再叔”的叮嘱,以“再叔”为榜样,全心全意做好村级工作。
而在牛石岭村,崭新的清泉湾屋场里,陈再仁的事迹还在流传。村干部表示,要传承“再仁精神”,建设清廉村居,推动乡村振兴。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