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做西服到卖锂电,杉杉打破国外垄断!

  “杉杉西服,不要太潇洒!”

  这句广告语,是不是勾起了你的回忆......

  上世纪90年代,改革春风吹满地,与世界接轨的中国百姓,渴望能有一件西装。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杉杉品牌站上风口,在西服市场的占有率曾经达到37.4%的高点。

  —— 然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给杉杉品牌的创始人郑永刚敲响了警钟。

  “我们面前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升级,二是转型。

  考虑到工厂生产模式、产品设计等实际情况,公司很难升级为类似优衣库、ZARA这类的运作模式,因此毅然决定要转型。”

  俗话说“船小好调头”。彼时已成“航母”的杉杉想要调转航向,谈何容易。

  更何况,郑永刚选择的是锂电。

  在那个用“大哥大”的年代,锂电还完全属于“黑科技”。

  选择转型锂电材料,郑永刚也曾被身边人说“疯了”,认为他不懂技术。但是郑永刚很坚持,他认为“企业家本来就不是常人,企业家看的是未来”。

  负极材料是杉杉从服装向新能源转型的起点。

  1999年,杉杉与当时的鞍山热能院碳素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国家“863”课题“中间相炭微球”项目产业化,并为此专门成立了杉杉科技有限公司。

  不得不说,这是一招险棋。

  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了日本科学家吉野彰,表彰其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做出的贡献,除了诺奖得主这个身份,吉野彰还是日本著名的化工企业蓄电池技术开发部的部长。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吉野彰为代表的一批日企科研人员就掌握了锂电池材料的核心技术。这一市场也被日企牢牢盘踞。

  面对垄断与封锁,背水一战的杉杉冲破藩篱,成为中国第一家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生产企业,其成果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实现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国产化。

  随着智能手机和新能源汽车的普及,锂电行业迎来井喷。

  从“学徒”变“师傅”的杉杉,也迎来春天。

  时间证明,当时郑永刚这笔对未来的投资,绝对超值。

  2013年,杉杉锂电池材料的营业收入首度超过服装。

  2017年,杉杉股份的服装业务营收占比已下降至约8%,而10年前的2007年营收占比则约为61%。

  2018年财报显示,杉杉股份营收达88.5亿元。其中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的营收超过60亿元。

  从市场横向对比来看,其负极材料年产能达6万吨,位居国内首位;电解液产能达3万吨,居于国内第五,其正极材料产能高达5万吨,位居全球第一。

  其实上市公司玩跨界,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从结果来看,玩砸了的大有人在,甚至对簿公堂。

  “当初叫人家小甜甜,现如今叫人家牛夫人。”某上市公司曾耗巨资跨界进入干细胞领域,公司业务转变为金属线材制品与生物科技医疗并行的双主业。

  原本各取所需的双赢结合,最终却因业绩补偿纠纷而“撕破脸”。

  从跨界到领跑,真正能实现成功的,杉杉绝对是一枝独秀。

  如今,杉杉在锂电板块,已经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杉杉能源主营正极、上海杉杉负责负极、东莞杉杉专注于电解液。

  三大板块各有特色,优势互补。

  这样的成绩得益于企业在研发上的“十年磨一剑”,掌握了许多关键技术。

  以杉杉能源为例,2018年该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达到2.05亿元,研发人员的数量占整个公司的24%。

  杉杉能源副总经理刘杨在《忆,杉杉精神》中写了几件趣事。

  “为了企业的迅速发展和杉杉文化的形成,统一思想,当时我们的李智华董事长(现任杉杉股份总裁)经常一个会议开10个小时以上,大家俗称‘夜总会’。”

  “我们的生产员工更是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过去的工厂远没有如今的智能化,当时的振动筛不能保证品质,采用人工手工筛,多数生产员工手上的指纹都磨平了,指纹打卡都打不了。”

  正是由于杉杉人的不惧辛苦、兢兢业业、脚踏实地,杉杉能源成立一年就取得了2个亿以上的销售收入。

  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杉杉能源在长沙高新区、宁乡高新区、宁夏等地相继建厂,“如今,我们在大长沙工厂拥有1200亩的新基地,每年以45%的增速在发展,产品由原来的4个发展到现在几十个以上,市场遍布全国和海外。”

  经过30年的发展,杉杉系的产业布局早已不局限于服装,杉杉系以杉杉控股为核心,包含过多家下属公司,产业布局遍布新能源、科技、时尚、投资服务、城市综合体、贸易物流、旅游、医疗、融资租赁等领域。

  杉杉“多元化”跨界脚步,仍未停止。

【作者:陈登辉 王志伟】 【编辑:谌程】
关键词:杉杉能源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