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可:“死磕”桥隧技术难题 让长沙人的地铁梦照亮现实

昨日,参加完“长沙市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后,长沙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钟可(右)又马不停蹄赶到建设中的长沙轨道交通4号线阜埠河站,察看工程建设质量。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柏平 摄

  人物名片

  钟可,市劳动模范,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人物故事

  从“湘江第一隧”营盘路隧道顺利贯通一江两岸,到2号线开启长沙“地铁元年”,再到1号线引领长沙迈入“换乘新时代”,地铁3、4、5、6号线建设如火如荼推进……长沙人民的“地铁梦”正照亮现实。

  这些自豪和骄傲的背后,与长沙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钟可密不可分。从业26年以来,他一直奋战在轨道交通行业建设一线,攻克过水下隧道施工的世界级技术难题,创造数项国内之最,由他负责施工技术和管理的项目从未发生任何重大技术质量安全事故。

  和整个湘江的水作斗争

  一个个技术难题,在钟可眼中就是一个个“敌人”,而他工作26年来,遇到的最大一场战斗当属有“湘江第一隧”之称的营盘路湘江隧道,那时,他要和“整个湘江的水作斗争”。

  营盘路湘江隧道作为我国首座城市中心区江底地下立交隧道,因隧道埋深浅、开挖跨度大、地质条件差、在地下立体交叉,导致工程难度和施工风险在国内外过江隧道中都极为罕见。

  “隧道8次穿越湘江大堤,6次穿越断层破碎带,为了确保隧道施工安全,需要对隧道全过程的风险进行分析控制。”钟可回忆,当时几乎每天都是泡在40多℃、闷热无比的地下隧道施工现场,经常两三天都不回家,只为连夜解决施工过程的突发情况。

  两年时间里,钟可带领他的团队贡献了一份解决世界级难题的创新成果单。他们创新性提出了水下互通立交隧道的设计理念,打造水下立体交叉隧道的整体布局,通过“两主线、四匝道”的思路,实现匝道隧道与主线隧道的合理衔接,解决了区域交通的瓶颈。

  他还首次建立了基于工程控制措施的水下隧道最小埋深确定方法,研究发明了双层初支工字钢的连接方法等五种创新施工工艺,满足了水下隧道快挖快支的施工要求,成功解决了水下隧道超浅埋大跨段施工的世界级技术难题。

  努力攻克“三大拦路虎”

  凭着这股干劲,钟可不断攻坚克难。

  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作为长沙轨道交通线网“十”字构架的骨干线路,需要穿越长沙市较为复杂的富水园砾砂砾层、岩溶地层等地段,同时多次下穿京广铁路、高架立交桥、商业步行街等重要建筑物,这对于才开始建设地铁并无经验的长沙轨道土建施工是一次巨大挑战。

  作为1号线总工程师的钟可迎难而上,长沙地铁地下盾构也因此先后攻克了“三大拦路虎”:线路成功下穿“大动脉”京广铁路和长沙新中路立交桥,攻克地铁隧道顶部距京广铁路钢轨仅8.7米的难关。顺利穿越覆土厚度不足6米的涂家冲站-黄土岭站-南湖路站区间全断面砂卵石地层,以及淤泥质粉质粘土、流塑状残积粉质粘土及溶洞区等复杂地层的南门口站-黄兴广场站-五一广场站区间,且未发生一例重大安全责任事故,这在全国地铁修建史都堪称典范。钟可也因此被同事们冠以“打虎人”的美称。

  4号线成功下穿2号线,是让钟可骄傲的一件“作品”。“两者垂直距离约2.8米,加之2号线已载客运营,中间的岩层分布十分复杂,盾构施工难度非常大。”钟可介绍。为了克服这一难题,钟可先后召开30多次研讨会,多次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到现场研究,最终决定采用MJS水平旋喷桩的方式进行施工。在历经70多天的左线MJS水平加固施工后,确保了4号线成功下穿2号线。

  钟可的QQ名是“穿山乙”。记者问这是什么意思,钟可“嘿嘿”笑起来:“我是修路打洞的,是穿山甲的兄弟啊!”

  人物感言

  地下工程开工没有回头箭,容不得后悔,所以要从基础做起,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和超越。——钟可

【作者: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肖芳】 【编辑:易隽】
关键词:钟可 地铁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