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丨古城长沙几多新?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2月24日讯 据经济日报消息,北京来的阳建鑫博士在古城长沙的一天要干他列出的很重要的三件事:到湖南博物馆探寻长沙人在保存“千年辛追老太太”方面的秘密;打卡“茶颜悦色”“文和友”,排队感受千年不变的烟火饮食被长沙人用创新的手法;到湘江新区,在全国首条支持自动驾驶的智慧高速上试乘全国唯一的无人驾驶出租车。这一天,年轻的阳博士就是为着创新型城市的创新型生活而来到长沙。

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在铁建重工下线(黄杰摄)

  有数据表明:长沙,高新技术企业已突破40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中部第一;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340亿元,较上年增加7.6%,占GDP比重达2.8%;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国城市前列。国家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20》《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中,长沙创新能力在78个国家创新型城市中继续稳居第八名,与深圳、广州、武汉等其他14个城市同时被列为“创新策源地城市”。科技创新,正成为引领长沙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创”平台撑起新动力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作为一个不沿边不靠海的省会城市,长沙创新能力为何能实现持续领跑,其中,创新平台建设至关重要。”长沙市科技局副局长宋新和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长沙拥有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湘江新区、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大国家级发展平台。长沙紧盯国际前沿、国家战略,把强化科技创新平台支撑摆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突出位置,围绕“22条产业链”和转型升级需求,引导企业组建自主研发机构,加快建立新型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关键技术、共建技术的研发。科技创新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总数达727家,其中国家级27家;各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达220家,其中国家级46家;2020年出台《长沙市技术创新中心认定和管理办法》还将认定市级技术创新中心30家。

中联重科生产的大吨位起重机械

  战略平台、研发平台、转化平台日臻完善,众多平台的叠加优势逐步显现,推动全市科技投入和产出稳定增长:“十三五”期间,长沙研发投入强度从2.03%增长到2.73%;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近10倍;高新技术企业从904家增长到2020年的4100家,实现“十三五”期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两番。

  持续的创新投入,一批重大成果涌现。中联重科研制的全球最长臂架泵车代表了泵车制造的最高水平、长沙矿冶研究院研制的“鲲龙500”深海多金属结核采矿车标志着我国深海采矿技术与装备跨入国际先进行列、铁建重工研制的敞开式全断面岩石隧道掘进装备实现我国同类装备从进口到出口逆转……长沙市科技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八大高新技术产业中,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四大产业成为千亿产业。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0%,居中部第一。

  创新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也撑起产业发展“高地”。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记者在天心经开区湖南大数据中心建设现场看到,陈列于图纸上的建筑设计从纸上立起来,成为三维“透明体”,上面每个建筑构件尺寸、材质信息、厂家信息等身份信息一目了然,施工现场也不再凌乱,尘土满天的场景一去不复返。天心经开区规划建设组工作人员马伟告诉记者,项目采用的BIM技术,将工程项目以三维数字模型呈现,不但加快了建设进度,且具有建造虚拟化、成本透明化、质量可追溯、管理精细化等优点。“天心区致力打造国内第一个全面应用BIM技术的示范区,BIM技术运用至该区多个数字经济场景。”

  智能时代,人人喜欢充电宝,为一座城市建设一座大型“充电宝”的梦想,长沙实现了。为了缓解长沙用电峰谷矛盾,长沙建了一座能为该市6万户以上居民连续提供2小时以上生活用电的大型“充电宝”,让创新型城市建设直接惠及老百姓。

  大环境激活“薪”资源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科技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源泉和引领产业发展的动力,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

  近几年的经济赛跑中,众多城市凭借特色,各显其能拉开了波澜壮阔的“人才争夺战”,内容涵盖宽松落户、就业创业激励、租房住房优惠、现金补助等诸多方面,为当地发展赢得更多主动权。其中,敢为人先的长沙,率先放“大招”。2017年6月29日,长沙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长沙市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的若干措施》,即“人才新政22条”,在加快引进培育、支持创新创业、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用政策“含金量”构筑集聚人才的“磁力场”。

长沙山水洲城

  “吸引人才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长沙的薪资在中部较高、在全国靠后,但坚持产才融合,完善人才服务机制,以及长沙‘房价洼地’的优势,对创新产业人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进入2021年,华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胡轶波对企业的发展信心满满。信心来源于长沙近年来推进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创新政策,不断夯实企业的智力支撑。“科技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长沙的人才环境好,为企业带来优质人才资源,近三年,我们研究院引进人才100多人,研究院的200多人中外省人才占40%以上。”

  长沙收入并不算高,但人才为何能在长沙“尽数风华,自为人先”?胡轶波说,年轻人需要成就梦想的平台,需要创造奇迹的环境,长沙的创新平台和连续十几年“最具幸福感城市”的称号,为有理想有追求的后浪们提供了“宜居更宜业”的大环境。

  长沙人的幸福感从哪里来?一位来自福建带着父母全迁长沙定居的女博士这样说:长沙有山水洲城的风情、千年底蕴的雅致、红色革命的颂歌,住在这样一座“风、雅、颂”于一体的城市,难道不幸福吗?

  坚守“房住不炒”也是人才聚长沙的一大理由,记者手头有这样的一组数据:2019年,长沙人均可支配收入55211元,2020年长沙平均房价每平方米11155元;武汉人均可支配收入51706元,每平方米房价18825元;合肥人均可支配收入45404元,每平方米房价16727元;南昌人均可支配收入44136元,每平方米房价12984元;郑州人均可支配收入42087元,每平方米房价14332元;太原人均可支配收入36362元,每平方米房价11875元。

  记者了解到,为了将人才引进来、留下来、用得好,长沙在人才引进及培养、科技人才创业扶持、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推出多项具有“含金量”的措施。截至目前,长沙全市共认定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97人次,持有有效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人数476人,其中A类高端人才75人,比去年同期增长53.1%。近三年新增各类优秀人才约40万人,中高端人才净流入量稳居全国城市前三、中部第一。

  生产力转化“芯”能源

  “中国梦,中国芯”,走进国科微位于长沙的总部,醒目的6个字让人倍感振奋,一个个“国内首款”的数据更让人惊奇。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发展,企业是主体。近年来长沙从提升关键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三方面激发活力,掌握竞争和发展主动权。

广汽三菱生产线

  科技成果转化是将创新能量转化为经济能量的必由之路。长沙设立了市自然科学基金,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面向未来发展、本市产业以及人民身心健康的前沿技术、交叉科学领域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出台《长沙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建立完善政产学研长效对接机制,常态化举办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体系,引入12家境内外高校院所在长设立技术转移机构,组建38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基本覆盖全市22条产业链。

  随之而来的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激发。以“三智一芯”为主攻方向,科技攻关能力不断增强。飞腾CPU、麒麟操作系统、景嘉微GPU等形成自主可控软硬件生态体系,金属基压敏芯片技术突破并量产,第三代双季杂交稻亩产突破1500公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研制成功等,核心关键技术不断突破。

  长沙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郭塨表示,下一步长沙将聚焦“三智一芯”,加速布局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着力打造航空航天、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加大软件业重大专项支持,将“卡脖子”技术攻关作为突出的支持方向;在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搭建一批协同创新研发平台,争取在年内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0%以上。目前,长沙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正在不断提升创新能级,加速推进战略功能载体,组织核心技术攻关,加速聚集创新要素。

  采访札记:从生机勃勃的马栏山说开去

  刘麟

  长沙有个马栏山。马栏山不是山,但这里生机勃勃、绿意盎然;马栏山没有马,但这里新风汤汤、万马奔腾。

  马栏山有的是一群在新时代里激昂奋进的“千里马”。三年前的马栏山不见经传,三年里,这里聚集了63名博士,形成了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技术创新应用平台、华为公司超清视频共享制作云平台以及区块链技术应用研究院、马栏山计算媒体研究院和4个国家级创新实验室的“224”技术底座,3年里入驻企业3000余家。马栏山成了一个人才扎堆的地方,成为年轻人寄托未来、成就梦想的地方。

  科技创新是年轻的马栏山闯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核心驱动力,“马栏山现象”也只是长沙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一个缩影。

  在回答记者关于“如何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提问中,大家谈及到了“如何瞄准产业制高点,攻克关键技术”;“如何瞄准技术制高点,抢占先发优势”;“如何瞄准人才制高点,打造人才高地”;“如何瞄准平台制高点,培育创新引擎”等等,但话题最集中的还是人才问题,“建设创新型城市,关键在人才”成为大家的共识。

  长沙不算人口大市,但却是科教大市,“本地培养、外地使用”现象比较突出,虽然人才总量规模比较大,但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近些年来,长沙市坚持实施芙蓉人才行动计划,建立靶向引才、专家荐才机制,既重“学术帅才”“青年俊才”,也重“技术英才”;既重外来人才,也重本地人才;既重“增量人才”,也重“存量人才”;既重“引进人才”,也重“留住人才”,培养引进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和基础研究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科技创新,动力十足;人才聚驻,活力无限。千年古城长沙,成为年轻人扎堆的“年轻之城”,成为后浪们关注的“网红之城”。有数据表明,长沙近三年平均净流入24万人以上,近5年累计增量超过100万,在中部省会城市中位列第一,全国第三。2020年,长沙市持有效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人才中,A类高端人才比上年同期增长53.1%。

  创新人才和创新平台等创新要素的加速聚焦,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带来了新动力增添了新活力。但是,如何让动力更强让活力更活?业内人士指出,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强化创新政策保障、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体系建设,以及对人才的服务做得更暖心一些、把创新创业的氛围搞得更浓厚一些等等,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作者:】 【编辑:易隽】
关键词:长沙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