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一带一路”主旨演讲提到的黑石号 原来和长沙颇有渊源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中国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千年“鎏金铜蚕”,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等,见证了这段历史。”——习近平
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 习近平在演讲中提到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黑石号”沉船1998年从印尼勿里洞外海发现,这艘沉睡海底1000多年的船上仅瓷器就有6万多件,除少量白瓷、青瓷、青花瓷及金银器外,有5万余件长沙窑瓷器。
一只瓷碗,为“石渚”立传
陶瓷研究专家、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李建毛曾赴新加坡观摩了“黑石号”沉船上的长沙窑瓷器。据他介绍,在沉船上令人眼花缭乱的瓷器中,以长沙窑生产的瓷器居多,长沙窑瓷器中以瓷碗为多,而瓷碗中又以大号碗为多。
李建毛说,一个刻有“湖南道草市石渚盂子有明(名)樊家记”铭文的瓷碗揭开了“黑石号”器物身份之谜。这是比较珍贵的一件器物,草市是指唐代因当地的某种特产而兴建的交易市场,盂子是这件器物的名称,“湖南道”是当时的行政机构,石渚既是地名也是窑名。石渚就是长沙窑所在地,这有唐代诗人李群玉的《石渚》诗为证。
李建毛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有关“湖南道”的最早实物见证;而“草市”“樊家记”表明当时不仅有了瓷器的交易市场,还有了瓷器生产的广告宣传。“长沙窑开创了中国外销瓷器的先河。”他说,在唐代,青瓷、白瓷、长沙窑瓷是瓷器外销的三驾马车,而长沙窑是其中的领跑者,不仅数量最大,而且还专门根据外销地需要设计了图案、造型及器物的大小。
沉船上还有一个被海水浸泡得微微泛灰的瓷碗解开了沉船的年代之谜。这个瓷碗的外侧,略近圈足的部分,刻画了如下一行字:“宝历二年七月六日”。宝历是唐敬宗的年号,从825年正月开始,终于827年二月。宝历二年即公元826年。
釉下多彩,开彩瓷先河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吕成龙曾经考察过长沙窑遗址,也在新加坡观摩了“黑石号”沉船上打捞出来的部分长沙窑瓷器。他认为,长沙窑最突出的成就,是在釉下彩绘工艺上取得巨大突破,它改变了过去单色釉、釉上彩的传统工艺,为后世瓷器装饰开辟了新途径。
王立华告诉记者,距今1200多年的长沙窑,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釉下多彩。
所谓“釉下多彩”,简单说来就是“一器多彩”,在同一个瓷器上的釉下绘制多种颜色。窑工们先是在胎上涂一层化妆土,再用釉料在化妆土上涂画,最后罩上一层透明的青釉,保护釉料颜色。长沙窑瓷器的釉色主要有青、褐、酱、黑、白、红、绿、赭,其中以红色釉和绿色釉最为珍贵,长沙窑瓷器首创的铜红釉色为罕见之物。
著名考古学家周世荣将长沙窑彩瓷比喻为“像一位绚丽多彩、才华横溢、国色天香的湘妹子”。长沙窑彩瓷打破了“南青北白”一统天下的局面,是中国陶瓷史上开始进入色彩缤纷的“彩瓷百花园”的转折,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虫草诗画,传盛唐万象
专家研究表明,长沙窑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第一个成功发明烧制铜红釉;第一个开创模印贴花;第一个创造并发展了釉下彩绘;第一个涉足商品价值铭文、姓氏铭文;第一个涉足商业广告语……在这众多的“第一”中,最耐人寻味的是长沙窑瓷器上的诗情画意。
“一别行千里,来时未有期。月中三五日,无夜不相思。”“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长沙窑上有很多爱情诗,读来让人回味悠长。
“客来莫直入,直入主人嗔。打门三五下,自有出来人。”“吞钓之鱼,悔不忍饥。”这些颇有生活哲理的警句在长沙窑上时有所见。
据统计:历年长沙窑遗址出土的带题诗的器物共190多件,不重复诗文60多首。其中很多诗文是对《全唐诗》的补充。
“将诗书画艺术植入瓷器,瓷器因有书画而雅,提升了瓷器的品质与文化内涵。”李建毛认为,将釉上多彩由陶移植于瓷,形成长沙窑泼墨彩、流彩、随意涂彩,虽无固定图案,却有浑然天成之感。
长沙窑以其丰富的装饰手法和器型多变著称于世,其抽象画也独具一格。如用寥寥几笔绘出动物各异的神态,勾勒出西亚和阿拉伯的文化元素。“诗情画意,是长沙窑瓷器显著的特点。”长沙窑研究会副秘书长林安说。
望闻问切,探鉴藏窍门
据林安介绍,世界排名前50的大学里面的博物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世界著名的博物馆都收藏有长沙窑瓷器或瓷片,大英博物馆就陈列100多块长沙窑瓷片。
林安曾多次去东南亚等地回购长沙窑瓷器。他说,长沙窑100多种类型器物他基本都有,特别是印尼“黑石号”的碗,他收藏了很多。谈到长沙窑瓷器价格,林安告诉记者,在东南亚,现在长沙窑瓷碗品相差的5万~12万元一只,品相好的20多万元一只。德国一个叫尼古来的收藏家收藏了很多长沙窑瓷器,一个碗开价就是200万。而日本去年9月拍卖了一个长沙窑贴花壶,拍卖价达117万元(人民币)。他说,长沙窑瓷器属高古瓷,随着“黑石号”沉船的打捞及相关研究的深入,长沙窑瓷器这几年升值很快,有藏家上世纪90年代花800元买了三个铜红釉壶,现在有买家愿意以80多万元收进。他认为长沙窑瓷器仍有广阔的升值空间,其中以铜红釉、人物绘图和完整度高为评判标准,具备其中任意一项都是长沙窑精品。
“长沙窑瓷器,如果是出土的,按照国家有关法律的规定,是严禁买卖的。”说到长沙窑的收藏,王立华提醒。
关于长沙窑的赏鉴,专家们认为,除釉下彩绘外,鉴赏长沙窑一看“胎”,二看釉面,三看造型,四看花纹。唐代制瓷工艺没现在发达,因此,长沙窑瓷器胎面有细小颗粒,且颜色偏黄,摸上去比较粗糙。同时,长沙窑距今有一千多年,因此外表釉层大多数都有均匀的、丝丝相扣的细密开片,自然流畅,很有美感。
“黑石号”沉船
公元826年,在唐代对外贸易据点的扬州(贞观十七年太宗谕令设置三路市舶司之一),一艘装载着大量中国物资的阿拉伯大商船,迎着季风扬帆出航。这艘商船沿着大陆边缘的东南海进入中国南海航行,在季风引导下行船至苏门答腊西南方格拉萨海峡时,不幸撞击到黑色大礁岩,近20米长的船身就此沉没于距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不及两哩、深达17米的海底中。
1998年,德国人提尔曼·华特方(Tilman Walterfang)到这里度假潜水时,发现了这艘沉船。
1999年6月,德国“海洋探险公司”对沉船进行了打捞作业,有关古船的秘密,也随之被一一揭开。在沉船的不远处,有一块巨大的黑色礁石,勘察人员推测它很可能就是令古船沉没的罪魁祸首,沉船因此被命名为“黑石号”。据专家后来的统计,“黑石号”上装运了5万多件长沙窑釉下多彩产品,已被新加坡一家公司买断,仅有少量外流。
长沙窑:大唐湘瓷泛古韵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07日 04版)
【中华文化溯源·长沙窑】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迵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唐代诗人李群玉在他的《石渚》一诗中,描写了江南道潭州(现长沙市)治所的一片丘陵起伏的古村里,一群人依山傍水挖出一个个龙形窑场,用山柴烧制瓷器时山林焚烧、洞火冲天的壮观情景。
1000多年前的这把冲天大火,烧出了世界第一批釉下多彩陶瓷,烧出了世界第一批标有商品价值铭文和姓氏铭文的陶瓷,烧出了世界上最早带有广告语的陶瓷……烧出了名扬海内外的长沙窑。
“黑石号”沉船的故事
千余年前的湘江边,各色瓷器成品堆积如山。江口停泊的货船上,满是工人在忙碌搬运,一个瓷器的世界工厂在此尽显繁华。满载着“大唐制造”的瓷器船队,从长沙石渚湖出发,其中一艘船行驶到印尼勿里洞外海时,不幸沉没。这一沉睡就是1000多年,直到1998年才被发现并打捞上来,这就是著名的“黑石号”沉船。
2014年12月至2015年4月,加拿大多伦多阿迦汗博物馆与新加坡合作推出“失去的独桅帆船: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现”文物展,通过数百件来自1000多年前沉没的一艘阿拉伯商船上的中国唐朝“货”,为人们讲述了这段“隐没”已久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
20世纪90年代末,一位渔夫在印度尼西亚的勿里洞外海潜水捕捞海参时发现了一堆陶器。随后,一家德国打捞公司闻讯而来,在证实这是一艘沉没古船并命名为“黑石号”后,立即于1998年开始了持续近一年的打捞。数万件古代陶瓷制品及众多精美的金银器、铜镜等由此重见天日。
人们从中发现了带有唐代“宝历二年七月十六日”(826年)铭文的瓷碗、完好无损的青花瓷盘、罕见的唐代专贡皇室的“江心镜”、唐代皇家大盈库所拨器具以及唐代长沙窑的5万余件瓷器等。再结合其他器物考证,专家最终确定了沉船年代为9世纪上半叶。而船上载满中国陶瓷、沉没于印尼水域的事实,则证实了中国在唐代就与印度洋西边的中东诸国存在了直接的海运贸易,也成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直接证据。
令人惊奇的是:沉船上这5万余件长沙窑陶瓷依然保存完整。这一发现,揭开了长沙窑的神秘面纱。
一段源自唐朝的传奇
长沙窑窑址位于长沙市西北约30公里的湘江东岸望城区铜官镇一带,所以又称铜官窑。铜官古时为临湘县属地,铜官老街在唐代基本形成,街上建筑多为砖木结构,街面铺麻石,有各种老字号商铺和手工作坊一百多家,现老街仍在,街市更繁荣。
两千多年来,历史上的文人墨客钟情于铜官,留下了许多佳作名篇。最著名的是唐代诗人杜甫晚年出蜀,逆湘水、去耒阳,阻于大风,泊舟铜官,写下《铜官渚守风》一诗:“不夜楚帆落,避风湘渚间。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早泊云物晦,逆行波浪悭。飞来双白鹤,过去杳难攀。”
铜官镇十里陶城,房屋琉璃瓦盖,烟囱高低错落,生产机器日夜轰鸣,陶瓷产品五颜六色,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独特的陶都风情。宋《监略妥注》载:“舜陶于河滨,而器不苦窳。”指的是舜帝曾在湘江河畔组织制作陶器。铜官陶业工人仍尊舜帝为祖师。《水经注》载:“铜官山,亦名云母山,土性宜陶,有陶家千余户,沿河而居……”指的是铜官镇至石渚湖一带的制陶产业。
长沙窑遗址发现于1956年。随后,考古工作者对此先后进行了10余次调查和试掘,出土陶瓷器近万件。考古专家根据器物类型学、诗歌年代、文献记载和外销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认为长沙窑兴起于“安史之乱”之际(755年—763年),盛于晚唐(836年—907年),衰于五代(907年—960年)末期。
长沙窑的陶瓷器极富艺术创造性,从类别而言,器物的种类有壶、瓶、杯、盘、碗、碟、砚、盂、坛、熏炉、脉枕等;从形态而言,则有棱型壶、莲花型碗、葵花型高足盂、羊型灯、锭型枕等。还有许多人物、禽兽、鱼类等造型的儿童玩具,其中一些设有三眼吹孔,可以作口哨,能吹出简单的音节。众多器物上的动物造型富有变化,几乎没有一件雷同,表情传神,栩栩如生。
如今,随着长沙窑考古研究的不断发现,其历史及文化价值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1988年长沙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纳入全国100个重要大遗址保护项目,2010年长沙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国家文物局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2011年长沙窑陶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文化走向世界的里程碑
长沙窑艺术的形成与唐代开放的社会背景有直接关系,长沙窑的各种艺术形式,表现了一种随意、洒脱、放松的意味,长沙窑艺术风格和精神气质是唐代这个时代造就的,它的不狭隘、不拘谨、旷雅风度也是唐代所特有的。同时,长沙窑注重吸收姊妹艺术的营养,融合中西文化和佛教文化,才有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长沙窑艺术风貌。
2004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长沙窑》一书认为:在中国陶瓷史上,长沙窑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而且,长沙窑被誉为第一个外销型瓷窑,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唐代“海上陶瓷之路”的开辟,长沙窑功不可没。
长沙窑还创造了陶瓷史上的多个第一:第一个成功发明烧制铜红釉。在彩瓷史上开创先河。第一个开创模印贴花。长沙窑独具特色的模印贴花,是用陶泥模印出花纹后,粘贴在瓷壶的系纽或流下,再施以彩釉。第一个创造并发展了釉下彩绘。有花鸟画、动物画、人物画、山水景物画、写意画等,题材丰富、色彩绚丽、生动简洁,纹饰潇洒飘逸,对唐以后瓷绘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世界上最早的釉下彩绘。第一个涉足商品价值铭文、姓氏铭文,有时甚至把卖价直接制作在器物上,明码标价。第一个涉足商业广告语。长沙窑经营者为了使自己的产品能占领更广泛的市场,博得买者青睐,在器物上用釉下彩文字标出“绝上”“美酒”“郑家小口,天下第一”“言满天下无口过”等广告语。
如果说古长沙窑近1300年前是植根于生活的,表达的是大唐的形态,大唐的生活,大唐的气质,那么如今再来说长沙窑,是要和今天的生活关联在一起。它自有的创造精神、随心所欲的大唐的工匠精神值得今人探索,而它的延伸和突破,必须要有我们的当代精神,这才是传承和发展。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