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田漾古风

相链区块链

    彭祖耀

  从湘江支流捞刀河入江喇叭口,溯流向东扭几道弯,坐落着一个古村——浏阳市沙市镇秧田村,山青水秀,古意融融,这是以书香盈村、耕读传世而闻名遐迩的博士村。

  村民大多是罗姓,据罗氏族谱记载,后唐同光二年(924),始祖瑜宗公原籍江西官至永州令,因避战乱携家眷迁徙于此歇脚,将手杖插入黑土,翌年手杖生根发芽,周围秧苗青青,瑜宗大喜,以此为安家扎根之吉兆,希冀来年眼前满目秧田,五谷丰登,遂名“秧田”。他率领族人晨兴夜寐,筚路蓝缕,勤文习武,开荒拓土,仓廪充盈,富甲一方,子孙繁衍昌盛,人才辈出。

  一条玉带似的捞刀河环抱古村,清凌凌的河水倒映着几座残破的桥墩,映照着岁月的沧桑。传说后唐时期,这里是平江至长沙的车马官道,湍急凶险的河面阻隔了商旅车马,村民众筹建了佛延渡口,一位银须飘飘的老人兀兀穷年摆渡一生,终老在渡船上。众乡邻聚而焚香烧纸祈祷老人升天成仙。俄尔,一大群白鹤翩然而至绕着老人哀鸣不绝,老人化作了一座石墩木桥,遂称佛延桥。沧海桑田,佛延桥几经兴废,但佛延老人大义行善的美德像残桥下的一汪碧水流淌千年。

  古桥西边百十步有一口老龙井,元末年间天大旱,春夏不雨,河塘见底。罗氏三位长老日夜掘井均未见一丝水花,后在老渡口挖到一人多深处忽现两块酷似龙头的巨石,几人将“龙头”抬起,一股清泉喷涌而出。龙井甘洌澄澈,几百个春秋从未干涸。井旁一棵古樟郁郁葱葱,像一把擎天华盖护佑着古井,相依相偎。

  古村小巷曲径通幽,不管从哪条巷子七拐八弯都是通向老槽门,这座古建筑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7年),坐北朝南,砖木结构,高大恢弘。凡族人喜事,均在槽门前举行盛典敬慰祖先。罗升定先生文武双全,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追随谭嗣同支持戊戌变法,后遭清廷镇压血染槽门。驻足凝视圆柱上的楹联“神奇门第维新鉴古彰显祖先历史,大美秧田强族崇文精培后辈英才”,浮想联翩,似乎感受到了秧田人自古以来崇尚正义、爱国忠勇的豪侠之气。

  穿过老槽门就是远近闻名的秧田大屋场,这里曾有几百户民居,人丁兴旺。烟砖土墙,红石斑驳,浸染千秋书香。清代罗卓伦家境贫寒,买不起灯油,将萤火虫装在透光的布袋里,照明看书,梦圆进士,留下“囊萤夜读”的佳话。

  村里还有一座江南风格的四合院吸引万千游客,青砖黑瓦、画栋雕梁,厚重典雅的大门上方“秧田耕读文化馆”赫然醒目。展览的实物、图片、表格、文字、声像、雕塑……让人目不暇接。“山川形胜,筚路蓝缕”“崇文尚教,诗礼传家”等展区吸引游人驻足欣赏,寻古探幽,解读古村人杰地灵的“基因秘笈”,漫步在古朴飘香的庭院,仿佛穿越时空,对话古人。

  村子中央广场,有面两层楼高的博士墙。墙上展示了全村28位博士的照片、就读院校和事迹,其中罗志勇父子北大校友,罗洪浪、罗洪涛兄弟博士成为美谈。全国恢复高考至今,村里走出了28位博士、176位硕士和上千名大学生。

  寒窗苦读走出农门的乡贤,先后捐资数百万元支持公益、扶贫助学。依托研学兴村,是村里一条致富“秘笈”。秧田村书香万里,先后获得“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村”“全国最美农家书屋”“全国闻名博士村”等殊荣,慕名前来参观“取经”的团队和游客络绎不绝。罗碧儒老人退休后反哺家乡,带领村民深入挖掘博士村勤耕重读的优秀文化,推出了“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趣、习农家俗、结农家缘”的博士村特色研学项目,让青少年走进乡村,感悟家风民俗,传承优秀文化。村里还采取“村集体+公司+农户”众筹共建的模式,将10%的效益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入股村民均享受分红。村内共有家庭民宿40余个,年均接待学生10万余人次,每户年收入10万元左右。

  徜徉在秧田古村,犹如欣赏一幅山水相依、田畴广袤、屋舍俨然、断桥古井、茂林修竹的水墨画卷,也许你会忘情地吟哦“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亦感叹扑面而来“无边光景一时新”的乡村振兴滚滚春潮。


【作者:彭祖耀】 【编辑:张辉东】
关键词:秧田漾古风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