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金婚伉俪笑容灿 享盛世乐小康幸福怡然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8月26日讯(高新麓谷记者 陈丹妮)从没有一寸高速铁路,到世界高铁里程最长;从时速200公里的秦沈客专,到时速420公里的会车试验……可以说,中国铁路之发展,折射着新中国成立71年间,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步步巨变,也反映了一代代铁路人奋斗的小康梦想实现之路。
近日,记者走进麓景社区居民袁康忠、陈善娟的家中,倾听两位老人和铁路之间的感人故事。
事业:40余年前只有48.5元的工资养家糊口
1960年9月30日(农历八月初十),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在政策的引导下,1976年,年纪轻轻的袁康忠从上海铁道学院毕业后响应“走进基层”的号召进入广西铁路队工作,开启了他40多年铁路生涯的第一篇章。
“参加工作后,我每个月有48块5毛钱的工资,我母亲生了6个兄弟姊妹,非常难养活,所以,我作为老大,每个月留12块钱给自己,其余的钱都要寄回去。”回忆过往,今年78岁的袁康忠眼神中透露出那个年代特有的情感。
“毕业后,我主要负责铁路上的通信线路,记忆里最深刻的是湘黔铁路、成昆铁路。”袁康忠说,回首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铁路总里程仅2.18万公里,还有一半处于瘫痪状态。1964年6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作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湘黔铁路的建设再次提上日程。“三线”,即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为一线,中部为二线,西部为三线。三线建设的目的是在纵深的大西南大西北地区,建立一个比较完备的后方工业体系。
为了能够让中国铁路“迈开步”,在所需原材料十分匮乏的情况下,袁康忠他们采用大兵团作战,广大铁路民兵像当年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一样,肩挑行李工具,跋山涉水,从四面八方奔赴“战场”,承担了湘黔铁路建设,在崇山峻岭中修建铁路、公路。
东起株洲,跨过湘资沅水,穿越雪峰山脉,在怀化三过 水进入贵州,这一条全长902公里、在湖南境内蜿蜒550.7公里的铁路“大动脉”,就是湘黔铁路(如今升级为沪昆铁路)。
“条件非常艰苦呀,我们是从贵州的贵定开始施工,沿线过来都是高山峡谷、群峰耸立、沟壑纵横。由于湘黔铁路湖南段沿线谷深坡陡,施工机械用不上,修筑路基主要靠民兵手挖肩挑,白天黑夜都在抓紧时间赶工程。”袁康忠回忆说,困难很多,但是当时铁道部部长要求他们一个月必须拉通湘黔线的通行线路,一定要把到毛主席家乡的铁路建设好,这样的信念支持着他们所有人。湘黔铁路依靠人工挑土,全线共完成了1.16亿立方米路基土石方施工。
据记者了解,从1935年计划修建,到1972年全线贯通,湘黔铁路历经了战火烽烟、经济困难、全民奋战的三次大规模建设。它是湖南铁路建设史上耗时最长、工程任务最为艰巨、投入人力最多的一项重大工程,对连通我国东西交通、开发大湘西乃至我国大西南,具有重要意义。而袁康忠他们则是这个时代铁路建设的功臣,正因为他们的努力奋斗,大山里的孩子才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才有机会去实现小康梦想。也正是因为肯吃苦的精神,袁康忠经过朋友介绍,认识了他的爱人陈善娟,开启了他人生第二个阶段。
爱情:从十几个平方米的房间换成了约65平方米的二室一厅
“我们是1970年1月1日结婚的,结婚50年了,是金婚。”当记者问起两人的婚龄之时,今年74岁的陈善娟甜蜜回答。陈善娟告诉记者,年轻时,袁康忠在铁路局工作,两人常年分居两地,她一个人带两个孩子,非常辛苦,但是夫妻两个人就是要相互包容,相互体贴。
同袁康忠一样,陈善娟也是地道的上海人。“我家里也是6个姊妹,我排行老二,那个时候上海结婚最有面子的就是‘三转一响’。”陈善娟说的“三转一响”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由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和录音机组成的结婚必备品,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由冰箱、彩电、洗衣机组成逐渐替代“老三件”的“新三件”。
“我嫁的时候只有一个十几平方米的房间,白天,我们做饭,晚上就把厨具什么拿出去,铺一下就可以睡了。”陈善娟说,那个年代的老上海,人口多,房子少,就像电视剧《72家房客》一般,一个弄堂睡着十几个人,甚至有的人离开了上海,家里人都不让回来,因为没有地方给他们居住。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国家富强,人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袁康忠符合政策条例,成功申请了单位福利房,1985年,搬进了他人生的第一个53平方米的房子里。再然后,袁康忠又享受了政策红利,从53平方米的一室一厅搬进了约65平方米的两室一厅。而陈善娟也因为家里的危房,符合政策补贴范围,得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皮。于是,在两人的努力奋斗之下,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袁康忠、陈善娟在上海盖起了一栋属于自己的小洋房。
“没有祖国的强大,就没有我们富裕的生活,新一辈人要向前辈们学习,要珍惜粮食,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回忆往昔,袁康忠感慨说道。
退休:含饴弄孙 每个月收租的“金婚时代”
“既然娶了她,我就要保护她一辈子。”袁康忠说,这是他的爱情诺言。
袁康忠与陈善娟共养育了一儿一女,儿子子承父业在中铁五局工作,女儿则考入上海大学就读,如今,两位老人的子女也已成家立业。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们和儿子定居在长沙,女儿在上海,我们就两边走。”陈善娟说,袁康忠现在有三千多元的退休金,他们在上海的两套房子也出租了。“老头分的单位房大概能够租3800元,我们自建房不是在市中心,一楼租给别人当超市,二楼自己居住,也可以租个几千块钱,养老方面是没什么问题。”陈善娟告诉记者。
目前,袁康忠与陈善娟偶尔参加社区的活动,看看报,带带孙,生活特别幸福。
“一个男人对他的家庭负责,那么他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袁康忠说,他希望他的子孙后代也能将好家风传承,做一个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任的人。在两位老人的言传身教之下,好家风也得以传承,他们外孙也于前几年以优秀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目前在北京大学就读研究生。
>>我要举报